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叶知识> 正文

从一片树叶子说起

2021-02-26 12:47:56热度:116°C

清明时节,我的位于江南平原的故乡,干旱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因了眉清目秀的太湖水滋润,那些“南方之嘉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漫天满地的绿,从我眼前开始,一直朝前铺展。绿,从一片树叶子开始,不断生长,然后连成一大片浩瀚的绿海;绿,从无垠的远方向着我的眼前不断收拢,逐渐聚焦、放大,最后定格在一片树叶子上。

这片绿色的树叶子,叫——“碧螺春”。

启园,游人如织,热闹得很。走进茶园,一阵阵清凉的气息迎面扑来,令人神清气爽。雨雾中,整个茶园氤氲在一片如烟似霞的意境中。茶枝正在吐翠绽芽,嫩嫩的小叶片上沾着晶莹剔透的雨露,仿佛雀儿的三瓣嘴正在呼唤春消息。你看,小小“采茶工”们忙得多欢,他们穿着蓝底碎花采茶衣,背着采茶娄,在采茶姑娘的引导下,认真而细心地挑选着茶芽,体验着采茶的乐趣。

“妈妈,您看这叶子多嫩呀!”儿子一手握住茶枝,一手轻轻掐下一枚茶芽,朝我伸过来。

“闻闻,香不香?”我朝他俯身。

“香!真香!”儿子拍着小手欢叫。

“吓煞人香!”一旁的采茶姑娘听了,忍不住脱口而出。

碧螺春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被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碧螺春”,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摘,又采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而得名。“碧螺春”,据说这名字的来历和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有关,和一位勤劳勇敢的采茶村姑有关,和声名显赫的康熙皇帝有关,和博学多才的明朝宰相王鏊有关……小小的一枚碧螺叶,承载着一首诗,品读着一幅画,讲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假设春天,正好是春天,韶光无限好,我坐在洞庭碧螺峰。此刻,清风徐来,我禁不住轻轻吟咏:“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那么我想,碧螺春茶应该和我有关,和每一个品茶人有关,和每一颗懂茶的心有关……

采完茶,我们来到茶厂。烟雨迷蒙的太湖,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背景。舞台的前侧,清韵幽雅的古筝伴奏下,素洁少女轻翘兰花指,展现着“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三种茶艺奇观,洁净透明的玻璃杯,碧螺春茶如水即沉底,细芽慢慢张开,水中茸毛翻飞,清香袅袅,余韵悠长。杯中尤物,颗颗碧翠的小芽如精灵舞动,似雨燕舒翅,在山水间尽情飞翔,完美展示着“破壳、饮露、飞雁、玉女”的生命拆展过程。另一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炒茶师傅正一展炒制碧螺春茶技艺,二百多度的高温锅里,炒茶师傅高挽衣袖,热汗涔涔,赤手翻炒,“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有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经过“杀青、揉团、搓毫、烘干”等四道工序,“茸毛不落,卷曲成螺”的碧螺春茶出锅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在碧螺春茶的清香、味醇、回甘中,大家聆听着茶师谈茶、茶商话茶,了解太湖碧螺春茶文化,感受“吓煞人香”的前世今生。中国的茶文化,博大深厚。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茶文化,让你的心灵在传统文化和茶禅的意境里漫步,穿越深长而黑暗的隧道,人生的境界从这里升华,得到最圆融的诠释。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兰、味甘”。据当地茶农说:“早春时期,茶芽初发,芽尖在不超过2厘米时采摘下来,500克洞庭碧螺春由6-7万个芽尖炒制而成。” 碧螺春茶,根据采摘时令和品质,分为明前茶、明后茶,炒青等,承袭着千百年流传的制作工艺,从采摘、拣剔到炒制,每一道工艺都由茶农们手工完成,纯正自然。

采自洞庭山的碧螺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茶树和果树交叉间植,因而具有独特的茶果香。曾经作为贡品的碧螺春,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捏一小撮微翠的碧螺茶叶放入炒锅翻炒,或者作为出锅时的食物点缀,无论是“碧螺虾”的芬芳扑鼻还是“碧螺青团子”的清秀可人,每一道碧落菜在舌尖上留下永远的回味。

洞庭东山,延伸于太湖中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万顷湖光连天,渔帆鸥影点点,风光旖旎。碧螺春,原产于苏州太湖之滨的洞庭山,故又被称为“洞庭碧螺春”。坐落在半山腰的紫金庵,安然闲适。我们一行,石桌石凳,一杯清茶,谈笑风生。放眼四周,广袤的山坞里绿树蓊郁,茶海连成一片。猛一回首,我彷佛行走在那些茶树间,时光带我穿行在茶马古道的某年偶遇,头上包兰印花布的采茶姑娘,一曲清亮的采茶舞曲,还有,一个孩童嘹亮的喊声携带着茶树的清香,被故乡太湖的山水清风送出很远很远……

春风太湖,碧螺万里飘香。




克鲁尼茶叶新泉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