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胡映祥:利用野生甜茶树改变家乡面貌

2021-03-07 13:22:19热度:187°C

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我们先为您讲述中国中部山区一位农民的故事。这位农民名叫胡映祥,他在家乡开发利用当地的一种野生资源——野生甜树来发展生产,改变家乡面貌。

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武陵山脉,绵延数百公里,山高林密,植被众多。胡映祥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大山中。今年52岁的胡映祥虽然只上过小学,但 头脑很灵活。平时干农活收入不多,但他攒钱开了间小百货铺,卖村民们需要的各种日常生活品。这间铺子收入很不错。不过这些都是快十年前的事儿了。

1996年,武陵山区发生了一场大山洪。洪水袭来,村里的房屋和道路都被冲垮,胡映祥家的房子和铺子也不能幸免。

这场洪水改变了胡映祥的人生路。洪水冲垮了房屋,冲毁了庄稼,只有山上的树,仍然郁郁葱葱。靠什么来重建家园呢?虽然政府及时发下了救灾款,但这笔钱终归不能让生活发生质的变化。要想改变生存状况,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胡映祥思来想去,想到了山上野生的一种茶树。

“我们那里特别的气候、土壤条件培育了这种树,这种树的鲜叶,放嘴里生嚼,(能)消热解渴。有这么好的口感,这么好的品质。”

这种生长在山谷里的野生茶树是一种常绿乔木,高两米左右。它的叶子嚼起来就像糖水一样甜,当地村民上山干活都不带水,只要摘几片树叶嚼嚼,就能 生津解渴。

虽然野生茶树与村民们世代相伴,但当地人对这种野生树种却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萌生了开发野生茶树的念头后,胡映祥开始着手了解它。他从有关书中查到,这种树学名叫多穗石柯树,其甘甜清爽的叶子有降低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护肝、养颜、抗衰老等作用。胡映祥想,如果用这种树叶开发一种野甜茶,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胡映祥说干就干,他借来8万块钱人民币,买来茶叶加工设备,办起了野甜茶厂。为了保证茶叶质量,他把茶厂建在离村子5公里没有住户的深山里,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起早贪黑地忙活。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大树坳”牌野甜茶问世了。

不出胡映祥的意料,野甜茶一上市,马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很多人都来购买。当年,胡映祥就还清了借款。中国茶叶界有名的专家、高级农艺师程良斌先生对这种茶进行了药理研究后,高兴地说:

“它在提高免疫功能、降(血)糖方面有独特的效果,(还能)去火、治牙痛。我感到很高兴,他们把这产品开发出来了。”

在开发过程中,胡映祥攻克了很多难关。最初,茶叶加工出来后,叶片红红的,冲出来的茶水也是红色的,不好看。胡映祥就跑到外地茶厂去学习,还买来有关茶叶制作的书籍自学。摸索了两年,终于掌握了一套工艺,使加工后的茶叶冲泡后仍保持嫩绿,茶水的颜色则翠绿清澈,而且口感清甜鲜美。

胡映祥还在树种的培育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胡映祥的家乡,虽然野甜茶树漫生在山野,但找不到很老的树。因为这种树含糖分高,连树干也是甜的,很容易生虫子,所以都长不到太大,就被虫蛀了。胡映祥摸索出了两套方法,一种是芊插,就是在春天将野甜茶的树枝插进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一种是种子育苗。通过这两种培植方法,现在,胡映祥已建起了一块近6公顷的育苗基地,三年以后就可以采茶了。胡映祥说,以后要不断扩大野甜茶树的种植,这样既能为自己的厂子供应茶叶,又能提高绿化率,保持水土,避免山洪的发生。

胡映祥的茶厂正在为当地村民带来效益。胡映祥每年加工2万公斤甜茶鲜叶,绝大部分是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的。他还对村里的农民进行培训,教授他们野甜茶树的人工培植技术。现在野甜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认识到野甜茶价值的农民们还自觉加强了对原有野生甜茶树的保护。

村里的农民们尝到了野甜茶的甜头儿。和胡映祥同村的农民杨建成就专门做胡映祥开发的野甜茶生意,在县城建起了野甜茶销售点。他说,很多人都喜欢野甜茶那种自然的甜味,又能降血糖、保健,如今生意很好:

“(野甜茶)在县里的销售,(人们)非常喜欢,(很多人)长期饮用,调节血压、内分泌。作为一种特产(买来给亲戚朋友)送礼的(也)特别多。(我的店)一年销量有三、四百公斤。”

现在,胡映祥已经为他的野甜茶注册了“大树坳”商标。去年5月,他的野甜茶荣获湖南省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他的茶叶,已远销日本、美国等地。眼下,胡映祥正在加大对野甜茶的开发,除了加工茶叶产品,还在研究加工野甜茶饮料、西药糖衣、茶酒等产品。

听众朋友,刚才我们为您介绍了一位山里农民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致富的故事。一段音乐之后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新印象>!

听众朋友,每年4月到9月间,大批从西藏首府拉萨到北部阿里地区去的人们,途中通常会在一个叫帕羊镇的地方住宿。在这些人中,许多人特别是外国人喜欢住在一个叫牦牛旅馆的小客栈。它的主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为您介绍的一个旧西藏的头人、今年70岁的益西先生。

帕羊镇地处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的河谷地带,那里风景很美:小镇的寺庙与连绵数公里的雪峰遥遥相望;大大小小飞扬的经幡是河谷中最艳丽的景致。这天,牦牛旅馆里来了一批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客人。他们在院子里的一口井前争相打水,然后装上汽车,准备到一个山脚下露营。

看到眼前这帮外国小伙子打水时那副欢快的样子,牦牛旅馆的主人益西并没有因为他们今天不住在店里而不开心。他冲着他们笑了笑,接着忙自个的事去了。因为,他从来不担心旅馆的生意,那旅馆窗户上一张张各国的招帖画和捧着《旅游指南》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就是他生意好坏的写照。说起自己的牦牛旅馆,益西先生显得很开心。

“(国家)改革开放后,政府有了一些很好的优惠政策。自己能够肯干、肯吃苦,只要不违法,干什么都可以,就能够富裕起来。比如说这个旅馆,就是我在政府的支持下搞起来的。办旅馆,我们是第一次。这个地方处于旅游干道上,经营的还算不错,收入很好。”

益西的牦牛旅馆现有20多间客房,资产超过60多万元人民币,他可算是当地最富有的人了。豁达开朗的老人告诉我们,这要在20多年前,他可是不敢想的,既使在他年轻最风光的时候,他也不敢想会过上今天的生活。益西说:

“(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我在(仲巴县)霍尔巴乡当头人。在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我被抓起来了,关在林芝的一个监狱里,在那里呆了20年。”

老人回忆说,在西藏民主改革前,由于父亲是当时西藏地方政府里地位较高的官员,所以他也就自然成为当地的头人,管治着1000多名农奴,还有数量很多的羊、牛和马。那时,他什么也不会做,生活很富裕,对农奴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曾是农奴主他被判了刑。

益西说,在监狱里的20年,他不仅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会谋生的本领,掌握了做衣服的缝纫好手艺。离开监狱后,他带着手艺回家乡开了间服装店,开始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最近二十年来,到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看到门前来往车辆和人越来越多,益西觉得,现在大家都可以做生意、办企业。自己缺乏办企业的条件,为什么不办旅馆、搞旅游呢?于是,他将自家四间房子腾出来,办起了当地第一家旅馆,还与当地旅游部门联系,推介自己的牦牛旅馆。一来二去,很多旅客都住到他那里,旅馆规模很快由四间房扩大到二十间。

尽管今天牦牛旅馆没有抽水马桶、独立卫生间,客房里也没电视机,半夜12点后还没电,但它很干净。您在院里可以看雪山与落日,晚上还能找到“皓月当头”、“天上的星星举手可摘”的感觉。牦牛旅馆成了帕羊镇最有名的旅馆,益西也成了当地的名人,后来还被推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委员,并且已连任五届。

自从益西当上政协委员后,当地很多牧民都来找他,就当地草场建设、修桥修路等问题向他反映意见。益西也尽心尽力地将牧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有关政府部门,并得到了解决和落实。对此,当地牧民们和益西都很高兴。

益西家里充满着浓郁的藏族风格,除藏式的柜子、茶几、卡垫外,房间里还挂着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的法像,还有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画像,当然,墙上挂的最多的,还是他一家人在西藏和内地旅游时拍的照片。益西的儿子是当地经贸局的公务员,两个孙子在内地山东省济南市西藏中学读书。老人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知识,将来回家乡服务。

“现在,我的旅馆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经营状况也不错。所以,总的说,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虽然年事已高,但益西先生仍想把他的家产做大。当我们离开时,牦牛旅馆大院前又有一排新房子快要盖好了,为他下一步发展做好了准备。

刚才您听到的是一个昔日西藏头人的新生活,在今天节目在最后,我们带您到中国北方内蒙古大草原,讲一个世界第一高人——蒙古族牧民鲍喜顺的故事。

在当今社会,人长得高应该说是个优势,他(或她)可以选择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职业,比如打篮球,当模特,做空姐……而且,大多数女孩找对象时也希望小伙子能有一个伟岸的身躯。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却因为个子过高,一直没有得到姑娘的倾心,五十多岁了仍孑然一身;也因为长得太高,他曾隐居家中三十多年,不愿与外人见面。今年,他的身高得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可,获得世界自然生长第一高人的称号,他的生活从此得到了改变。他,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公,身高2.361米的蒙古族牧民鲍喜顺。

出生在中国北方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个牧民之家的鲍喜顺,15岁时突然开始疯长起来,20岁时就长到2.1米。但年轻的鲍喜顺并没有因为身材高大而高 兴,相反却处处感到不便:吃饭吃得多,穿衣用料子多,到哪里都没有他能住的床,出门老受到围观。

大意:那时候,我比别人高吧,天天地,别处来人瞅我,我就不乐意了。20来岁以后就更不乐意见外人了。身高特别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