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熊俊英:做蒲江第一女茶人

2021-03-07 13:16:16热度:136°C

一个刚刚起步不久的场,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勇敢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并且产值连年递增:第一年50万,第二年120万,第三年300万,今年是第四年,计划突破500万大关。截至7月底已完成360万。一个农家女子,是如何白手起家把一个小场做到从无到有、越做越大的呢?

打品牌战 做蒲江第一女茶人

在绿雨春茶场门口,找了半天才从马路对面找到了一个不大的牌子,精致但近乎袖珍。茶场经理熊俊英解释说:我们的茶场还不大,所以没做那么大的牌子。我们一行人为之诧异:都什么年代了,君不见人家都把毛驴说成骆驼,怎么还有这么实在的人?

走进去,方方的院子,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车间里,工人们戴着口罩一丝不苟地工作着,道道工序井井有条。出得门来,不远处就是她的茶园,绿油油的一片,茶园的中间还有个十分诗意的茅草房……一看就知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女茶人的希望和心血。

作为“绿雨春”茶场的创始人,熊俊英极其重视茶的文化内涵,努力赋予它应有的文化品位。对于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来说,茶文化由来已久。茶是雅文化。作为蒲江茶乡的一员,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传播家乡的茶文化,这种传播决不该是附庸风雅,而是在国人品尝到家乡美味名茶的同时,也能让更多的茶农过上好日子。

从一开始,她就以茶为载体,宣传家乡、宣传中华民族儒雅的茶文化。有了这样的理念,她的茶就像当地的文化名人李忠仁先生诗中说的那样:“中流汲取清泉水,珍甌细烹绿雨春”。

和一般的农家女不同的是,熊俊英的商标意识很强,在商标没有正式注册前就有人要买她的茶,她不卖。周围的人说她傻,她无声地一笑。等到商标下来了,她的产品才正式进入了市场。

值得庆幸的是,她所在的成佳镇投资环境很好,镇政府很重视茶叶行业的发展,把它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富民事业。目前的成佳镇,已是龙凤呈祥各显其能了:有浙江嘉竹公司嘉盛集团投资的2000多万元的茶场,也有起家时只有十几万元、如今已是几千万资产的绿昌铭公司……他们带起了周围大大小小的20多家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候。而熊俊英是这个镇唯一以法人身份注册的女茶人,人称“蒲江第一女茶人”。

正所谓“风险与利益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竞争的人多了,对质量的要求更趋于完美。熊俊英勇敢地迎接这一切,她目标明确,那就是:要做,就做最好的品牌!她要全力以赴念好这本“茶叶经”。

给茶农以良好的价格和优良的服务,做他们的朋友,以保证公司+农户的顺利实施,这是熊俊英的“茶叶经”的宗旨。在绿雨春茶场的门口有着这样的标语:绿的目标:树品牌,争一流;绿的理念:以人为本,亲近自然;绿的战略:质量至上,精益求精。

她始终没忘记自己的身份,不管多忙仍然种有大片的茶园,她累了倦了遇到困难了,都会到茶园里走一走,到茅草屋前站一站,很快就会调整状态恢复精神。茶园还是她和茶农沟通的桥梁,有了它,何时打药何时锄草她都了如指掌。她的利益始终和茶农的利益绑在一起,她的一举一动都和茶农息息相关。

回首走过的路,一路都是艰辛的脚印,但她相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小试牛刀 下到商海好热身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了成都市的成佳镇,市场经济的大潮渐渐兴起来了,熊俊英就琢磨着自己能干点啥。那时爱人在乡政府上班,家里的事情也指不上他,做家务、带孩子、种地收割都是她一人出马。她把家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安排好,就到外面买报纸收集信息,随时准备找机会杀进商海。

恰好这时本地兴起了养猪的热潮,大姑娘小媳妇都开始养猪,一时间养猪成了时尚。

她敏锐地意识到商机来了!这么多人养猪需要大批的饲料,这就是机会啊!她立即起身到“希望”饲料厂去考察。

就这样,她成了成佳镇第一个“希望”饲料代理商,组织的第一批饲料在成佳镇一炮打响!虽然是第一次经商,丝毫没有经验,但因她选择的目标具有前瞻性,所以生意一直很好,一天可赚数百元,不到4年就赚了十几万元。要知道,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讲,可是从来都不敢想的啊!

后来做的人多了,竞争趋于白热化,她马上意识到当地饲料进入微利时代了,决定伺机转行。正巧此时镇政府号召大家搞茶叶,镇委、镇政府要把茶叶当成一项富民的事业来抓。敏感的她又一次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决定寻找时机进入茶场学技术。

时光进入1993年,成都茶场一分厂(后改名绿昌铭沿用至今)招收工人,她果断地报了名。她从一窍不通学起,只要有机会就多学多问,力争要学通学精,一切要给将来打基础,因为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学知识是个艰难的过程,可是只要心中有个美好的愿望,一切都显得相对容易了。那时,她在茶场的月工资只有120元,120元的月工资显然不能和做饲料时的数百元的日工资相比,但她有梦想,不会在意眼前的得失。应该说,在绿昌铭茶场的那段日子是非常美好的,茶叶专家马隽和总厂的工程师都给了她很大的帮助,这一点她记忆犹新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段日子为她后来自己做茶叶生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绿昌铭之后,她又到县城做了3年的茶叶经销商。她边学边做,每年的纯利润也就2万多元,却为她日后打拼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她就这样边做边等待机会。

不久,机会来了。她看到绿昌铭的茶叶不够卖,而成佳镇的茶叶市场又发展起来了。于是,她果断地“杀”回成佳镇,开始创办自己的茶场。

瞄准时机 借东风扬帆出海

看准了就要做,这是她的一贯风格。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抓紧有利时机,谁都知道好机会千载难逢,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来了。2001年春天,为了赶在新千年第一批鲜叶上市前建好厂房,她选择正月初八动工,只用了22天就建好了厂房。后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因为绿昌铭公司的老总是个非常开明的人,他不仅鼓励自己的员工出去自己创业,还力所能及为其提供许多的帮助。熊俊英也是在他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从帮她引进先进的制茶设备开始,一直伴她度过了创业伊始的艰难阶段。

她的企业很快走入正轨,当年投资当年见效,这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干出名堂,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她也要像当年的绿昌铭一样,人家不就是从一个投资十几万元的小企业变成了固定资产几千万的大企业吗?

但创业是艰难的,她每天拿着样品起早贪黑地跑成都,出大街入小巷、走街串户地推销自己的茶叶,不畏别人的白眼和冷言冷语,陪着笑脸让人家免费品尝,喝好了再给钱……苍天有眼,她终于以诚恳和热情打动了客户,慢慢地,她的茶叶有市场了,知名度也慢慢地高了。没多久,靠着信得过的质量,她的产品从成都扩展到了外省市。后来多次有人问她企业发展到今天,你靠的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什么也不靠,就靠诚信和质量。我靠这些解决了资金、客户、销售以及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这一点她从来没有走样过。

靠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和地理优势,“绿色蒲江,天然氧吧”已深入人心。这里的茶叶无公害、无污染早已美名远播,只要保住质量这一张牌不退色,应该说前途一片璀璨。熊俊英走的是公司+农户的道路,从栽种到管理、施肥、打药,各个环节都要亲自指导,所以他们的产品总是顺利地通过检验,灰尘和汞、铅的含量从来都不超标,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保证茶叶贮藏的质量,她投资建了保鲜库,还引进了天然气,以确保产品的新鲜和没有公害。只有好的产品才会有好的前景,目前,“绿雨春”不仅在当地叫得响,还远走江南,在上海、安徽、南京等地都颇受欢迎,他们的产品每逢单号都在双流机场送航班。

下一步,她打算全力发展北方市场,让“绿雨春”走得更远;明年再上一个生产线,把“绿雨春”做大做强。

男人在商海里厮杀都有精疲力竭的时候,熊俊英却乐此不疲风头正健。她要在对手林立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勇敢地分得属于自己的那杯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