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室静茶香引客至

2021-03-06 14:04:51热度:143°C

,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

卖茶,不仅是一桩生意,更是一种文化。

6月1日11时,艳阳高照。江苏省淮安市大治路,繁华喧闹。一个男人斜靠在椅子背上,一脸悠闲。望着窗外的行人,他缓缓捏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放下。

他,是“十点利茶庄”的老板王利兵。以茶为媒,广交朋友,他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茶艺精湛店堂雅

王利兵的茶庄位于淮安市大治路西首,两间店堂宽敞明亮,兼卖烟酒。“十点利茶庄”,淮安籍书法家庞博书写的大招牌古朴典雅,在众多霓虹灯招牌中独具特色。踏进“十点利茶庄”的大门,对面墙上龙飞凤舞的“茶艺有道”四个字给店堂增添了不少书卷气息。

走进店堂,左边茶几上的一把竹节大茶壶十分惹人注目。其实,在店堂的每一个角落,不经意间,你都能看到随意摆放着的根雕、草编等手工艺品,细节之处让人感受到店主不俗的生活情调。

与其说王利兵的茶庄是个经营场所,不如说是一个休闲场所。不大的地方,还留有供人歇脚的空间。三两人围着一壶茶而坐,边聊天,边喝茶,低声浅语,别有味道。清雅别致的店堂布置,配上若隐若现的音乐,真没想到在喧嚣的闹市中还有这么一个雅致的所在。

笔者刚一落座,王利兵便拿出一套茶具忙活开了。烫杯、洗茶、冲泡,动作非常熟练。随着透明清亮的茶水缓缓地流出茶壶,顿时,茶香四散飘溢。“泡茶的时候要七分水三分茶。先将茶叶放到杯子中,用80℃左右的水冲洗一遍,将水滤去后再加入开水。如果是青茶,不要用杯盖盖着,否则容易让茶叶变成黄色。”王利兵笑着介绍。笔者不禁暗暗感叹,喝杯茶竟还有这么多讲究。

王利兵不仅精通茶道,对茶叶鉴定也很在行。不论什么茶,抿一小口,嗅一嗅,就能判断出茶叶的等级。“没有这一手哪行呀?要是分不出高低优劣,进货被人蒙了,自己还替人数钱呢。”王利兵呵呵一笑。

走出茶乡去寻梦

王利兵生于安徽宣城,宣城以盛产宣纸而闻名大江南北。其实,除了宣纸,这里也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全国最大的茶场----“十字铺茶场”离王利兵家仅数百米之遥。听着茶歌入眠,闻着茶香长大,茶已经融入了王利兵的生活。茶乡多善茶道的高人,耳濡目染之下,王利兵见识大长,为以后从事茶叶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王利兵成为当地一家茶场的职工。茶场藏龙卧虎,有着精湛炒茶技术的老师傅比比皆是,且各有绝活儿。老师傅孙友文12岁开始炒茶,在锅前站了40多年,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能在200℃至300℃的炒茶锅内连续“杀青”十几分钟,人称“铁手老孙”。

当时,年纪轻轻的王利兵看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学一学。除了虚心向老职工请教,他还经常自己摸索。为了练好炒茶技术,王利兵总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上锅炒茶,手掌上被热锅烫起了一层层水泡。老师傅们都说,这个后生有股“犟劲儿”。闲暇时,那些炒茶师傅们都会相互“比划比划”。一开始,王利兵根本不敢“亮相”。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一次在同事们的鼓励之下,他表演了炒茶过程中难度较高的“杀青”。虽然一锅茶下来,连忙活带紧张得浑身是汗,但许多人还是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进门3年,赛过10年的老师傅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全民创业的高峰阶段,看到别人搏击商海,王利兵也坐不住了。他不想窝在宣城,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谢冬红。
“现在你在茶场干得很不错,就继续老老实实地干吧。”谢冬红难以理解丈夫的“不安分”。
“我想趁年轻出去闯一闯,不然等我老了会后悔的!”在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后,王利兵毅然扔掉了当时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下海去了。

1993年的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个春天,淮安市多了一个走街串巷挑着扁担卖茶叶的男人,他就是那个“不安分”的王利兵。当然,他挑着的不仅是茶叶,还有他的创业梦想。

“挑着茶叶担卖的基本上都是些低档次的茶叶,消费对象多是咱平民老百姓。那时,你再懂茶也没有用。许多人没闲工夫听你讲茶论道,有的甚至认为你是骗子,想变着法儿的从他的口袋里多掏‘银子’。”提起当年的经历,王利兵有些无奈。
的确,流动茶叶担经营高档茶叶非常困难。一次当他向一位顾客推销档次较高的茶叶时,人家不屑地说:“你这儿能有好茶叶?骗人的吧!你要是以次充好卖孬茶叶给我,我明天到哪儿去找你?”

这位顾客的话对王利兵打击不小,但也让他认识到靠挑茶叶担小打小闹不是办法,卖茶要想卖出名堂来,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

以茶为媒广交友

1993年初夏,经过再三考察,王利兵决定把茶庄开在淮安市大治路的西首。那里靠近北京路,人流量大,附近除了政府机关和几所高校外,还临近居民小区,客源没有什么问题。王利兵相信,只要运作得当,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说干就干。做柜台、买货架、装修店面……没多少天,王利兵的茶庄就开业了。
站在崭新的柜台内,王利兵踌躇满志,以为不久就会顾客盈门。但事与愿违,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茶庄都是门可罗雀,“还没有当初挑茶叶担的生意好”。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经营困难,但王利兵并没有打“退堂鼓”,他决定“等等看”。由于生意清淡,王利兵干脆把茶具搬到店里,喝茶打发时间。在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的闹市,他这个“闲人”倒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年冬天,王利兵的茶庄生意还是没有起色,每天仅有四五百元的营业收入。

11月上旬的一天,外面下着雨,天异常冷。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王利兵像往常一样在店里喝茶看书。这时,进来一位和他年龄差不多的顾客。王利兵看他冻得瑟瑟发抖,就说:“兄弟,过来喝杯茶暖和暖和吧。”那人便坐下和王利兵攀谈了起来。听王利兵说起茶来头头是道,那人和王利兵越谈越投机。开水喝了两暖瓶,茶叶换了好几次,最后客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茶庄。

这位顾客叫胡新祥,对茶和书法都有一定的研究。临走时,他与王利兵约定,星期天带几个朋友“到茶庄来坐坐”。

“没想到就在咱们的眼皮子底下还藏着个懂茶的高人。”星期天下午胡新祥一进门,就指着王利兵冲一同前来的几个人嚷嚷。王利兵赶紧搬来了茶具,品茶、聊茶,几个人摆开了“龙门阵”。傍晚,众人尽兴起身准备散去。“要过年了,咱们也买些茶叶吧,送人也显得体面。”临走时,胡新祥建议说。于是,几个人你三百我二百地买了不少茶叶。

从那以后,通过朋友间的相互介绍,王利兵的店几乎成了爱茶人汇集的场所,逐渐摆脱了经营困境。

“我的经营原则是,先交朋友后做生意。不是有歌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吗?有朋友,就不愁没生意。”王利兵这样介绍他的生意经。

诚信经营路更宽

人们都说茶业是暴利行业,个中的“猫腻”很多。不少喝茶多年的人,其实并不懂茶,一些不讲诚信的茶商常借此蒙蔽消费者,赚取不义之财。在“十点利茶庄”,顾客并无此担忧。那里的每一种茶叶都明码标价,不还价也成了它的经营特色。许多老顾客到这儿相中就买,买了就走,“根本不用磨嘴皮子讨价还价”。“我所销售的茶叶利润就在10%左右,‘十点利茶庄’的招牌就来源于此。”王利兵如是说。许多同行都说王利兵傻,“这么好的生意都不知道赚大钱,真是资源浪费。”然而,王利兵店里人来人往的情形告诉我们,他其实并不傻。

采访间隙,一位年轻人走进店来,王利兵起身迎了上去。原来,年轻人今天第一次上“准岳父”家去,得知老人家喜欢喝茶,就想买两盒好茶叶送给他。他听朋友介绍说“十点利茶庄”价格公道,不漫天要价,于是就来了。

“这种贵点儿,质量也不错,但不太适合老年人。你买这种吧,泡的时候要加盖儿泡,三分钟后掀开盖儿……”王利兵边向他介绍茶叶,边告诉他冲泡方法。
“我原来对喝茶一窍不通,平时也只喝些咖啡什么的。这次买茶叶,纯粹是为了讨好未来的老丈人。原来还怕他聊到茶时自己接不上话呢,现在听你这么一介绍,我心里可算有底儿了。”年轻人的话里带着些许感激。

其实,诚信经营给王利兵带来的不仅是生意兴隆,还有来自顾客的好点子。有一位顾客就给王利兵提了个好建议----兼营烟酒。正是采纳了这一建议,如今王利兵仅卷烟经营一项,每个月就能赚近千元。

生意红火了,王利兵更忙了。但再忙,老朋友来了,他照样沏壶茶,陪着谈天说地;再忙,他照样临窗而坐,把一盏茶,看窗外风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