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魏月德:一个安溪茶农的发家史

2021-03-06 13:57:24热度:183°C

他的人生极为波折——年轻时,他曾腰缠万贯,因为他做了茶叶生意;后来也几近倾家荡产,同样因为他做了叶生意。不过,像他这样能够在狠狠地“摔了几跤”之后,仍然勇敢地站起来的人,在安溪茶商中很难找到第二个。

上篇:商业意识早早显现

说起自己的早年岁月,如今事业有成的魏月德感慨万千。他说:“当时真是穷得很,苦啊!为了生计,没有办法之下也做了一些在当时政策不允许的事。”

所谓“当时政策不允许的事”,如今看来却是再正当不过的,反而恰恰说明了魏月德很早就显现出了超前于时代的可贵的商业意识。可现在说起这些“当时政策不允许的事”,魏月德的脸上依然隐约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愧色。

15岁偷偷“投机倒把”

魏月德没读几年书,很早就下地劳动了。当时,他嫌赚工分辛苦,心里一直在盘算着怎样增加收入,终于就有了主意——他在自家房前屋后,偷偷育起了茶苗,茶苗育出后,他便把苗种偷偷带出安溪,到长泰、南靖、同安等地跟当地人换些米、面,偶尔还能换得一些现金。那一年,魏月德15岁。

除了卖茶苗,当时魏月德出门时还会时不时顺便带八九斤茶叶去卖。“那时候很苦的,跟乞丐也差不了多少。舍不得去买吃的,就是随便找人家要点吃剩的来填一下肚子。晚上住不起旅馆,经常是到学校的房角凑合凑合,在那种地方,蚊虫叮咬得厉害,根本就睡不好。”魏月德说,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随时可能碰到的检查。当时,几乎所有的物品都是不允许私人买卖的,政府将这类私人交易的行为称作“投机倒把”。因此,每次出门卖茶、卖茶苗,魏月德都要想尽办法,将这些东西好好伪装,以逃过检查。

辛苦,确实是很辛苦。但当时的魏月德还是很愿意出去闯荡,因为这样出去三四天,一趟下来能够挣上5元多,顶得上干十天活的工分了,“很划算的”。可惜的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好景不长,到了年末魏月德的行动就被人揭发了。

16岁建议私下分田

有人说,魏月德是典型的“不安分分子”。偷育茶苗东窗事发并没有让他循规蹈矩,相反,从育苗卖苗中尝到甜头的他,行事也越来越大胆。16岁那年,也就是1979年,魏月德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暗地里向生产队提了一个大胆建议——“偷分田”。也许是这样的提议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也正好当时的那个队长胆子不小,竟然同意了。这样,生产队里每人得到了一小块地用来自由耕种。

分到田的魏月德,马上又育起了茶苗。到了1980年,政策放开,分田到户。这时候,魏月德又大胆地向生产队建议“偷分茶园”。魏月德的建议,又一次被采纳。加上此前自己偷偷开垦的茶园,那一年魏月德在茶叶上就有了1担(约100斤)的收成。

那时候,茶叶依然必须由供销社统一收购,价格相对低廉。为了挣更多钱,魏月德还是偷偷地把茶叶弄到漳州、厦门等地去卖。这样一年下来,魏月德竟也赚了不少,“1000多元吧,对这个数字,我不会忘掉的。那是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挺有钱的。”魏月德说。

中篇:搏击商海几度沉浮

“不种不作出外境,好坏都是命生成。有志出门无要紧,固守旧宅永远穷。”说到自己搏击商海的经历,魏月德用闽南话念出了这样一首诗。

初闯汕头成效不错

1984年,魏月德有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这在当时又是有违政策的,他因此连工商营业执照也办不下来。直到1986年,他的茶叶加工厂才得以注册,这是安溪首家由私人创办的茶叶加工厂。当时,魏月德在出售茶叶时就已经用上自己的牌子。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他决定到潮汕一带走走。

1986年,魏月德首次带上300斤的茶叶到汕头贩卖。此后他在汕头的生意不断扩大,每次发往汕头的茶叶都在1000斤以上,一年下来总共卖了2万多斤,赚了1万多元。1987年,魏月德的茶叶首次销售给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这是他从事茶叶贸易的一大突破。这一年,魏月德销售给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茶叶不算多,只有5000多斤,可到了1988年,这一数字猛翻10倍,达5万多斤,魏月德成了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指定供货商。

再闯汕头连遭厄运

1988年与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合作成绩让魏月德大喜过望,为此他在当年年底与对方又签下了大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春,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因故取消了向魏月德订购5000斤茶叶的合同。魏月德因此损失惨重,赔了十几万元。与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的生意断了,魏月德不得不又走街串巷叫卖起茶叶。

有道是流年不利。在魏月德陷入困顿之时,打击竟是接踵而至。

血本无归的魏月德,背起行囊,携妇将雏,一行4人离开安溪老家。当时,他们只向村里的一位老人借到50元,和他们同行的还有4袋茶叶,大概有120斤。身上钱不够,路费只好用茶抵。到了汕头之后,魏月德租了一间30平方米大的房子,一家人挤在一起,住了下来。随身带的茶叶变卖换了1000多元,付了房租后,一家人连吃饭都困难。

无奈之下,魏月德又找同乡担保了80斤茶叶,准备到深圳去卖。本想可以时来运转,到头来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从汕头去往深圳的路上,魏月德遭遇车祸,腿受重伤。带着腿伤,魏月德折回汕头,在家中躺了三四个月,一家人在汕头度过了一段极为艰苦的日子——一日三餐,只能喝粥,有时候甚至连油、盐都买不起,更别谈肉了。

衣锦还乡又遇灾祸

就在魏月德一家陷入绝境之时,1989年农历腊月廿八,一个急着回家过年的老乡往魏月德住处捎放了20袋茶叶约计2000斤,托他销售。1990年春节期间,汕头茶叶供不应求,茶叶价格因此一路飙升,从6元/斤猛增至15元/斤。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魏月德竟卖出了6000多斤茶叶,赚了5万多元。

魏月德很是高兴,他风风光光地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山村里,把所有的债务全部还清。身上有了钱,魏月德不仅想把家里的老房子重新修一下,还掏出大部分剩余的钱,把邻居的一栋旧房买下,准备扩大茶叶加工厂。谁知,魏月德刚买完房子,第二天一场大雨,山体滑坡了,魏月德原来的房子和新买的房子都没了,他又走到了一穷二白的境地。

没办法,魏月德还得出门闯荡。1990年秋茶上市前,魏月德再一次孤身来到汕头。凭着良好的信誉,他很快就从3家公司获得了1万多斤茶叶的供销合同,并因此获得了10多万元的收益。1991年,茶叶交易开始活跃起来。魏月德再跑汕头一带,结果相当顺利。

下篇:传播茶文化回报社会

“我之所以在家乡搞了几次‘茶王赛’,自己还一定要夺取县里的‘茶王’桂冠,就是想把老家‘铁观音’的名声打出去。”魏月德说,传播铁观音茶文化是每一个茶商的责任。

办茶王赛打响品牌

生意上的几度沉浮,让魏月德越来越意识到了品牌的价值。而且,他发现质量好的茶叶供不应求。为了打响公司的品牌,也为了鼓励茶农制出好茶,魏月德决定搞一次茶王赛。贷款2万元,进行了周密的准备,1992年秋天,魏月德的茶王赛如期举行。

因为茶王的奖金高达3000元,还请来了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亲任赛事提纲评委,更因为主办活动的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民,而且还是贷款来举办,当时,这场在安溪一个偏僻小山村里举行的茶王赛,一下子轰动四方。

茶王赛结束之后,魏月德把参加茶王赛获得前15名的200多斤茶叶以100元/斤的价格全部收购下来。随后,魏月德把这些“茶王茶”带到汕头,只一转身每斤便卖到300元—500元,创下了安溪铁观音在当时全国茶叶市场上的最高价格。难怪有人说,魏月德是从茶王赛中挖到第一桶金的人。

此后,魏月德一发不可收拾。1996年,魏月德更是拿出几十万元,举办了规格更高的茶王赛,赛出的“茶王茶”竟然拍出了16万元/斤的天价,很多中央级媒体也蜂拥而至。

随着时间的推移,推出许多茶王的魏月德渐渐意识到,卖别人的“茶王茶”只是短期效应,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自己戴上茶王的桂冠。他开始苦心钻研,为了拼配出一泡好茶,甚至可以两天两夜不睡觉。工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魏月德如愿以偿,成了一名茶王级的茶商。

在安溪茶铁观音和自己公司的品牌打响之后,魏月德的人生道路就走得顺畅了。虽然也遭遇过款项讨要不成致资金周转困难、三四车茶叶被海水泡掉而血本无归等挫折,但每次他都能挺过来。对此,魏月德觉得除了依靠品牌力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诚信。

2003年春,香港的张先生预购几十万元的成品茶,可魏月德看到当年的茶质不比2002年,就实话告诉他,并建议他找其他厂家看看。张先生不信,他认定了一定是有好的买家提前认购了,魏月德才会这么摆谱。

于是,张先生带领了十几个茶叶专家及茶师,到安溪茶市上收购了三十几个茶样,并特地到魏月德的公司也买了几个茶样偷偷换了包装,逐个编号。带着这几十个茶样,张先生一行找到了魏月德,假意让他帮忙定价,以便自己跟其他茶商砍价。“这一泡应该是80元—100元,这一泡应该是100元—120元,这一泡是我们公司的,这一泡不是我们公司的……”经过一番仔细的斟酌,魏月德给出了几乎与事实完全吻合的答案,让在场的所有人佩服不已。经过仔细鉴定,张先生一行发现魏月德的茶叶质量虽因天气原因不比往年,但与其他厂家比起来,同等价格的茶叶质量还要高一些。于是,几十万元的订单还是在这里签下来了。

魏月德的信誉,由此可见一斑。

花千万元建文化园

几次茶王赛,不但叫响了魏月德及其公司的品牌,也提高了铁观音的身价与文化含量,提升了安溪茶铁观音品牌形象。对此,魏月德有自己的一套朴实看法。“小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鸡蛋会比鸭蛋贵呢?想来想去,我想到了一点。那就是鸡会做宣传。鸡下完蛋,就到处‘咯咯咯’地叫,直到主人来捡蛋,并讨到点吃的,才肯罢休。而鸭子呢,一下完蛋,就往河里奔,往水里扎,一点也不引人注意,下的蛋还糊着体内的脏东西,所以人们都骂它‘臭鸭蛋’。现在我卖茶叶,也是这样,得把自己的品牌树起来,得多为自己做宣传。”

说到传播铁观音茶文化,魏月德说这是每一个茶商的责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其中,最大的手笔无疑就是建成全国首个铁观音文化园。为了建成这座文化园,魏月德花费的资金当以千万计。该园集茶品种观赏、茶文化展示为一体,园中还有一个铁观音茶史馆,收藏了古今中外茶史茶事、茶具茶器,探索铁观音历史轨迹,还原铁观音发展历程。

魏月德说,花大钱来建这样一座文化园,要想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我的目的也不在这里,而是想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安溪铁观音文化,在几百年茶乡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饮茶思源,回报社会”。

茶农、茶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茶文化传播者,如今的魏月德,拥有着多重身份。这些身份,他最看中的是哪一个呢?

“茶农!”魏月德的回答很干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