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毕昇故里茶飘香

2021-03-06 13:43:44热度:144°C

英山因而兴。在唐代,英山的“团黄”、“圻门”就与安徽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被选为贡品运往长安。

“一天一斤油,一月一身绸,一年一栋楼”,这是英山茶农种茶致富的写照。

谷雨溢茶香,四月尽芳菲。

走进大别山南麓的毕昇故里英山县,引人注目的是满山满园鲜嫩欲滴的春茶。一座座苍翠的茶山,一片片青绿的茶园,仿佛一条条巨大的青龙,磅礴,逶迤,盘旋,婉转;美丽的采茶女点缀其间,双双巧手,缓缓移动,构成一幅极富神韵的画卷。

千年绿茶 重放馨香

英山茶叶,传承千年,早有盛名。远在唐代,英山的“团黄”、“圻门”就与安徽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被选为贡品运往长安,享有“鄂土茶称圣,英茗味独珍”之美誉。

茶叶盒材质茶叶蒸青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山实施特色立县战略,瞄准市场,立足资源优势,把茶叶作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跑遍英山县,村村见茶园”,此话不假。据统计,该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0.99万亩,茶叶产量2700.9万公斤,产值12.1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8%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茶,茶叶产业规模位居湖北前列。

英山县被国家授予“中国茶叶之乡”。茶叶,已经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现在,英山已成为《全国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名优绿茶基地之一。“色泽翠绿,香高持久,滋味浓醇,汤色清澈”,英山茶叶凭借品质的超凡俗脱,不仅名扬全国,走进各大城市,而且远销美国、欧盟、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英山人终于发现了祖宗留下的这份宝藏。他们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茶叶基地。产茶,在英山又一次重放馨香异彩。

打造品牌 形成合力

“品牌就是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命牌,要把英山云雾茶打造成知名茶叶品牌!”英山县长张树林满怀信心,对茶叶品牌有着深刻认知。

英山携手科研单位,集中力量主攻名优茶,创名牌,出精品,坚持一个标准组织生产,一个品牌对外宣传。

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重组、政策扶持,培植了一批产业龙头,全县有10多家龙头企业和30多家骨干茶场参与名优茶、大宗绿茶、砖茶、红茶乌龙茶、精制出口茶生产。信贷支持,该县农业银行先后提供3.8亿元给力茶叶产业;科技兴茶,县农业局、质监局等部门推广以空中挂灯、园中插板、生物机防为主体的绿色防控体系,建设生态茶园,组织绿色食品认证。英山云雾茶品质不断提升。2011年4月,英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成立,成为绿茶精加工龙头。今年,英山着力打造茶产业城,建设大别山区茶叶聚散地。

“色澄碧而清冽,味馥香而沁芳”,英山云雾茶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村村有茶场,山山出佳茗。茶叶,提升了英山在全国的地位,改变了山区人的生活。全县80%的农民受益茶产业,已建成55个新农村示范村,涌现出乌云山、河南畈、宋家榜、百丈河等依靠茶产业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一天一斤油,一月一身绸,一年一栋楼”。这是英山茶农种茶致富的写照。位于鄂皖交界处的杨柳湾镇河南畈村,户均茶叶达2.5亩,全村人均纯收入的80%来源于茶叶。如今,这里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垸垸修通柏油路,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明新村。

特色立县 擦亮名片

“实施特色立县战略,向"中国茶叶大县、湖北山区经济强县、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县"目标迈进。茶叶,已成为英山一张亮丽名片,承载着英山人谋发展、奔小康的憧憬和希望。”13日,英山县举行“全民阅读活动暨毕昇讲坛启动仪式”,县委书记陈武斌就茶文化如此感慨。

搭建专业市场,将英山茶叶推向全国。历任英山县领导达成共识,竭心接力。从1992年开始,英山每年举办一次茶叶节,并将茶叶节搬到武汉、北京,令人大开眼界。500克英山云雾茶中的极品,拍出了12800元天价。

唱茶歌、跳茶舞、写茶诗、演茶戏,已成为茶叶节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红山镇乌云山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办农家乐,建茶叶式公园,开发茶叶自采自制旅游项目,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变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毕昇故里茶飘香。走进英山,看见的不仅是美景,更有茶传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