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1977年的浙江茶,原来是这个味

2022-05-07 18:58:41热度:61°C

 

1977年浙烘(金)毛茶标准样品鉴

原创 品鉴组 晓德书号 昨天

“一起品茶”是晓德书号一个全新栏目,旨在记录晓德书号团队茶品鉴学习交流的心得体会。

“一起品茶”倡导包容性品茶,感受不同茶品的特点,真实记录品鉴体验,用文字探索普洱茶味觉边界,一起品茶,共同进步。要求茶品产地真实、仓储真实、工艺细节清晰,参与人平和公正地相互交流与学习,品鉴完成后会有相关的品鉴记录,呈现给大家,同时对品鉴茶品做背景知识补充。受制于认知差异、拍摄设备,茶品品鉴感受、茶品干茶、茶汤、叶底颜色会产生不同,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交流友好交流探讨。关于茶品价格,仅供参考,不具备交易指导功能。

本文是“一起品茶”的第二期。

茶品:1977年浙烘(金)毛茶标准样

产地:浙江省级外茶中准样

加工工艺:烘青

品鉴地点:晓德书屋

产品参考价:同类已被博物馆永久收藏

品鉴方式:10克冲泡、煮饮

冲泡人:韦金成,虎牌无蒸汽烧水壶500毫升闷煮

品鉴组成员:胡晓军、韦金成、菌子、大熊猫、小何、刘新、茶世恩

摄影:菌子(苹果11pro max 拍摄)

品鉴撰文:胡晓军、茶世恩(蓝字部分由国家级评茶技师胡晓军撰写,剩余部分由茶世恩结合品鉴组成员品鉴感受撰写)

一、品鉴

本茶品由晓德书号提供,品鉴小组在晓德书屋集体品鉴。

干茶

干茶:身骨松飘,色枯绿,多梗。闻之有青苔味,隐隐约约的药香。

茶品为级外茶,茶叶较为粗老,梗较多,加工方式为烘青,保存方式为密封保存,存储地为昆明,轻嗅干茶有干中药的味道,韦金成认为是陈年大黄香味。

第一泡汤色

第五泡汤色

观色Eyes:丰腴的琥珀色(近老生普)。

整个冲泡过程中,茶汤颜色由橙红向金黄透亮。第一泡明显红汤,随着冲泡次数增加,橙红开始向金黄转变,而且茶汤透亮度进一步增加,整个冲泡过程,茶汤油润感较好。从本次样品的品鉴中,可直观感受到只要存储时间足够,昆明密封存放的茶品会转红,但程度会轻一些。

闻香Nose:有着古董家具的茶室,有着陈年的高级感与东方禅意,淡淡的药味温暖和煦并且充满香甜意。冷杯持久的花蜜香,晚风里闪过几帧从前,隐约着四十多年前的日月山川。

汤面有浓郁的药香,茶汤入口,有明显甜感,茶汤油润度较高,有微弱的油脂感(油耗味),茶汤顺滑,湿嗅叶底有药香,冷杯蜜香、药香混合,有明显的枞香,有轻微的粽叶香。

品味Palate:饱满的甜,一闪而逝的木质香与梅子酸,喉咙中有持续的清凉感。

茶汤滋味醇甜,回甘、喉韵、清凉感明显,已无明显烘青制作的痕迹,茶汤后段有轻微涩感。茶气足,体感较为明显,颈部有暖感,胃部被一团暖意包裹,有明显饱腹感,现场多人打嗝。冲泡后高压煮饮,甜醇、枣香明显,冲泡时的轻微涩感消失。

余韵Finish:层次丰富,余韵悠长,生津回甘,体感强烈。

坊间有传说,烘青茶不宜久存,会越存越苦。但就目前接触过的不同年份烘青茶来看,有些烘青茶会在存放过程中出现不一样的风味,与老的晒青茶有一定的差异。但可以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烘青茶都会越存越苦,是否越存越苦,与原料级别、品种、仓储有很大的关系。

叶底

从叶底看,茶叶的叶底活性高,润度好。虽然经历了44年的时光,茶叶的活性却保留得很好。

二、相关知识拓展

茶叶标准样,一般是指毛茶标准样、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三种标准样,虽然都是用来衡量茶叶品质优次的标尺,但基础、用途和特点各有不同。此次品鉴的1977年浙烘(金)浙江省毛茶样应该是加工标准样,同时出现在当时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样品库中,应该是作为参考,不是云南茶叶生产中的实际指导标准样。

对样收购及计价,是国营茶厂的通行准则,但目前普洱茶行业中只有部分大厂还按照类标准样的方式收购,对于很多新进入茶叶行业的人来说,很难理解标准样的意义。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茶叶标准样”,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一篇由尹在继撰写,发表在1983年02期《中国茶叶》上的文章《评茶技术漫谈2——茶叶标准样的产生与应用》,作为本文的知识拓展。

茶叶标准样,一般是指毛茶标准样、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三种标准样,虽然都是用来衡量茶叶品质优次的标尺,但基础、用途和特点各有不同。

毛茶标准样∶即收购标准样。以鲜叶的嫩度为基础,根据生产实际和合理给价的需要,可以划分为若干级。就我国现有情况,一般毛茶样分为5~7个级。一级标准样通常以一芽一、二叶原料为主体;二、三级标准样,通常以一芽二、三叶为主体,并有相应嫩度的对夹叶;四、五级标准样,通常以一芽三、四叶和相应的对夹叶为主体;六级或六级以下的标准样,一般由对夹叶或较粗大的一芽三、四叶所组成。

各级标准样,必须是能代表各级毛茶的正常产品,凡变质或有特殊情况的产品,都不宜选作标准样用。如果某个茶类分为七个级,就应选出七个级的代表样,用来衡量七级范围以内的全部产品。

毛茶标准样不宜过少,过少级间距离就大,对初制产品的合理给价会带来困难;但也不宜过多,过多上下级间的差距就不明显,执行上也会发生困难。为了弥补级价和级样的不足,日前的办法是级间设等,根据内外兼评的原则(干湿兼看),以确定等的归属。

评茶人员对毛茶标准样的执行,必须了解初制产品的特点,诸如茶树品种、鲜叶质量、采摘季节、初制技术等差异,这些差异,增加了品质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毛茶产品应尽量符合标准样要求。在具体执行上,评茶人员应凭籍标准样这根尺,评定毛茶品质。按质论价,并为指导生产,改进制法,提供积极的建议。

加工标准样∶即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各级毛茶,通过分筛、整形、汰劣、除异等精制工艺措施,区分老嫩、轻重、整碎、粗细和优次。按照等级付制、多级收回、上升下降的原则,同形按质归堆。根据产销需要,选出若干级具有代表性的正常产品,作为各级标准样。加工标准样与毛茶标准样不同,毛茶标准样的级间差距,通过级间设等的办法来解决;而加工标准样级间不设等,级间的差距,是通过取长补短,互相调剂筛号茶的拼配比例的方法,使其与样相符。每个茶类应分几个级,级间距离应该有多大,应根据生产和销售需要的原则而定,一般分2~3个级或5~6个级。

成品茶的审评,要根据对样评茶,货样相符的原则进行掌握。所谓"货",就是出厂的成品茶。"样",就是加工标准样。评茶时成品要符合加工标准样。但在审评过程中,"货样相符"不是绝对的,对某些因子应该允许有稍高或稍低的存在,但不应有明显的差距。有明显低于标准样的因子,或多数因子稍低于标准样,就是没有达到标准样的水平。反之,有一项明显高于标准样,或多数因子稍高于标准样,则超过标准样的水平。这样的茶叶,对加工厂来说,应该调整挑配比例,使其与"样"相符。对交接验收部门来说,应作降级或升级处理。

贸易标准样∶又称销售标准样。它以成品茶为基础,成品茶又以成品等级为主体。根据成品茶等级的货源情况和贸易销售的需要来选配制订。贸易标准样可定为若干级,在出口贸易上,习惯用"茶号"来代之。有时也把加工验收统一样,作为贸易样,如茶厂加工、口岸验收和出口销售的"三合一"代表样。单一的成品样,有时会受货源的限制,不能得到长期大量的供应,所以一般通过多种成品茶拼和的办法,使贸易样具有本级成品茶的综合性和代表性。这样做,货源面广,销售时也不受某一货源、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局限,能使商品号头茶得到长期的供应,确保品质稳定,有利出口贸易,有利茶叶的推销和市场的巩固与发展。

贸易样级间不设等,每级设一个样,或每级设几个样(即几个茶号)。样与样间价格不同,品质特征也不同,有的表现在外形上,有的表现在内质上,有的同时表现在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主要取决于销售和货源情况。贸易样一般是拼配而成,具有多方面的代表性,这也是贸易样和其他各种茶样不同的最大特点。

评茶人员对贸易样的掌握,应该坚决贯彻"货样相符"的原则,要把"象不象"标准样而不是"好不好"放在首位。"好不好"只是决定货样是否相符的参考,而"象不象"才是决定货样相符的依据。所谓"象"与"不象",是指茶叶的形态与组成,如外形的粗细、轻重、大小、整碎、色泽,叶底的嫩度、亮度是相符,否则就是不符。但这不是说"好不好"可以不顾,"好"必然是品质高,如品质离开标准样而偏高,卖方会遭受损失,也不符合国家利益;"不好"必然是品质低,品质离开标准样而偏低,对商品信誉也会造成不好影响,对国家同样不利,买方就要提出索赔。所以评茶人员在对样评茶的掌握上,要求货样相象,防止过高过低。为了防止品质偏高倘低的出现,在评茶时,也可把贸易样比作交货样,把交货样比作贸易样,互比高低,这对纠正感官评茶工作中的偏面性是有帮助的。(本文仅用作分享,文章版权归作者及相关版权方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