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坑石杯碗走进百姓家

2022-05-05 18:16:32热度:44°C

 

原标题:茶坑石杯碗 走进百姓家

学员们的创新作品。

非遗传承人将潮绣技法创新应用在薄纱上。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严建广

通讯员曾小东

“能够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说明这些项目的技术、工艺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但是,现在的非遗项目过于传统,缺乏创新,不够生活化,所以,才遇到生存、传承困境。”昨天,在谈到参加首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雕刻、刺绣)培训班的学习收获时,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艺省级传承人林志明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参观,我觉得非遗项目要想传承下去,就一定要生活化,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有创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才行。”

11月21日至12月10日,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省非遗中心和江门职院联合承办的首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雕刻、刺绣)培训班在江门职院举行,来自省内13个市的50名雕刻、刺绣类非遗项目传承人齐集江门交流、学习、探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以及如何实现生产性传承保护等。

非遗项目存在什么传承发展瓶颈?这些瓶颈有什么破解之道?这次交流给专家学员们带来什么影响?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参加交流、学习活动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和相关方面人士。

瓶颈:曲高和寡难入“大众眼”

房春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远市连南县瑶绣传承人,在她看来,做一件瑶绣作品并非什么难事,“拿到布,拿到针线,不用在布上画图,就可以直接绣了。”她说,“图案就在我们的脑子里,肯定能绣出来。”

“这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她说,“图案差不多就是那些,大家都绣这些东西。”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传统,导致瑶绣技艺传承遭遇危机,“很多人都会绣,但是,大家绣的东西都差不多,都是那些图案,普通市民没有多少人喜欢,卖不出去。”房春花说,“现在的作品多数都是政府、单位作为地方特色礼品定制的,很少在市场上卖。”

和瑶绣一样,潮绣也有同样的困境,“潮绣一直以来都以绸缎作为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技法传承人李晓丹告诉记者,“一是绸缎这种料比较贵,不是普通市民可以接受,而且用来做潮绣的材料怕水洗,洗过两次就变色了,所以,潮绣虽然工艺很美,但是,接触到,认识的人并不多,也就没有多少市场可言,传承下去困难不小。”

不只是刺绣如此,从事茶坑石雕刻20余年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艺省级传承人林志明告诉记者,雕刻技艺也同样有这样的瓶颈。在6日下午的一节图形设计与创作实践课上,记者看到,授课老师出题目让雕刻班学员设计一款艺术化的小猪形象,而不少学员设计的就是一头写生的小猪。“这不叫艺术化,没有什么想象力。”授课老师刘锦玉说。

“茶坑石雕刻工艺品可以说一直都是贵族用品,也不是用于日常生活中,多数是欣赏品,价格也不低,加上现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理论知识,工艺停留于传统的代代相传,缺乏创新意识。”他说,“这就导致它曲高和寡,虽然美,但是,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要想利用产品销售本身赚利润养活这种工艺比较困难,所以,生存是问题。”

破解:走“生活化”保护新路

“非遗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江门来说,红木雕刻技艺、茶坑石雕刻技艺、陈皮制作技艺等众多非遗项目,更带有独特的侨乡特色和文化价值。”江门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负责人潘景全说,“它们的传承保护不仅是一种技艺上,更是文化的承载,不能让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丢了。”

非遗项目如何走出困境?潘景全表示,生产性传承保护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比如说现在江门的陈皮制作技艺、红木家具制作技艺等,传承人把技艺应用到日常人们生活所需中去,通过技艺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产品有市场,有利润,技艺也就传承下来了。”

而参加学习的专家们也表示,一定要让非遗项目走“生活化”道路,“只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用到它们,接触的多了,了解的多了,它们的价值也才能更多被人认可。”林志明说,“比如说茶坑石,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尝试,一方面将它的工艺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茶杯、碗等上面,另一方面,也研究开发石材本身的保健等功能,开发出不同形态、生活中用得上的东西,现在有些成效,也产生了部分利润,对茶坑石雕刻技艺的传承保护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把传统技艺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对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作用很大。” 李晓丹说,“一直以来潮绣作品都是只能挂起来看的,不能用,现在人们更讲究实用性,所以,我们也在尝试技艺不变,但是,把过去不能洗的潮绣用料改成可以洗的,这样出来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品,也是日用品,推广效果确实更好一些。”

学员:开阔视野学到新东西

在这次培训班上,江门职院艺术设计系的刘锦玉老师负责给学员们上传统民族纹样、作品艺术创作等课程,刘锦玉告诉记者,课程刚开始,这些学员是有一些抵触心理的,“他们都是某项技艺的专家,技术都非常成熟,他们觉得技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没必要再学习这些理论的知识。”她说,“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改变了,发现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

说到这次参加培训班的收获,受访学员连连叫好,表示自己开阔了视野,从不同的技法中学到不少新东西,也对自己下一步如何通过创新来开拓非遗项目内容,活化非遗项目大有裨益。

“之前关于绘画的理论之前接触的比较少,瑶绣作品我会绣,但是不会设计,所以,图案比较单调,也不适合现代人的需求,所以也难卖出去。”房春花说,“通过这次交流学习,我知道要想产品卖出去,守着传统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设计,有创新才行;我们现在就缺乏设计人才,如果有人能给我们设计新作品就好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