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陕西省农业模范代表(上篇)八九十年代

2022-04-26 06:43:01热度:65°C

这里以此致敬为陕西农业甚至全国农业发展的、默默无闻的老同志。

【文章主要依据新华社八九十年代报道筛选的人物,不能一一列举,部分老同志资料不多,如有错误望海涵!】

商洛商南县原茶叶站站长张淑珍

张淑珍(左)1987年 安克仁摄

1961年春,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与爱人辗转到商南县林业局林业站。1962在时任县委副书记梅光华询问和支持下开始试种茶树。1970年首收获1.9公斤茶叶,标志着我国茶叶适生范围从北纬30°向北移到33°,也结束了商南无茶的历史。1971年冬商南县第一个茶园在茶坊开建。1972年,商南县召开了第一次茶叶生产会议,全面推广栽植茶树。1985年春为解决茶农茶叶销售问题,张淑珍召集36个茶场组成“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当年销售茶叶1万公斤,创利润两万元。

除张淑珍带队传授茶树种植、茶叶制作外,张淑珍开始研制高档名茶,“商南泉茗”荣获省国级奖项,商南“双山”牌茶叶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在其的带动下,商南县已形成6大茶系列、30多个茶产品,茶园25万亩,产值达9亿元。

如今,八十余岁的“茶叶奶奶”依然在茶叶田间想着更多利于百姓的事!

汉中南郑县茶叶专家王国志

王国志(右一)1996年 焦卫平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郑县大力发展茶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在优质名茶上还处于落后阶段。1985年由王国志、钟继红、杜廷华、陈斌、何龙光组成研制名茶课题小组,于1986年5月名茶“汉水银梭”通过鉴定,其后几年荣获省国家级奖项,1989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茶叶专家王国志1965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秦巴山区潜心于茶叶品种的研究,为山区茶园发展奉献自己的才智。九十年代退休的王国志仍奔走在山区茶园,为茶农们解决技术难题。

渭南全国劳模务棉能手张秋香

1998年 范德元摄

渭南解放后,张秋香当选为渭南县第一个女村长,后与村里8位妇女组成双王乡第一个务棉组,开创出棉花可提早播种、移栽补苗新办法,当年试验田亩产皮棉突破了50公斤大关,不仅在陕西空前,在全国也是罕见。1958年渭南县全面推广张秋香棉花丰产经验,在这一年实现亩产皮棉210斤而闻名全国,也是我国第一位研究所女研究员。此后,张秋香的种棉经验开始向全国推广。即使七十年代被曲解,七旬的张秋香依然在棉田实验劳作,1974年创造了亩产皮棉250.2斤的高产记录。2000年逝世。

渭南农民“财神”李立科

李立科(中) 1990年 安克仁摄

1959年毕业分配到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后,一生与土地、农民打上了交道,武功县14年,陕北4年,陕南3年,合阳县33年……1980年,李立科临危授命来到渭北旱原合阳县甘井乡建立农科基地,1984年全家从城市搬至于此,粮食亩产由40多公斤提高到170多公斤,小麦由原来亩产不足50公斤提高到250多公斤(后面亩产大幅度提升),渭北20多个县积极推广李立科生产技术,农民终于吃上了饱饭。1990年陕西省推广李立科工作经验,国内国际专家纷纷前往观摩学习。1995年,其“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试验田小麦亩产达到437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公斤。八旬的李立科依旧在田间做着科学实验、推广技术、指导生产。2020年逝世。

宝鸡凤翔县“科技傻瓜”吴万忠

吴万忠(左) 1990年 张新民摄

凤翔县彪角镇冯家村农民出身的吴万忠在村上做过教师、干过会计,还为村上谋上了工程,1978年村支书让老吴考农技员,虽然失败但不服输的他开始了边干活边学习,1981年报名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凤翔县教学班,1986年在全县首批报名参加了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1991年通过考试考核晋升为农业技师。

1983年,吴万忠应用科技是冯家村小麦亩产由1980年的280斤升到600斤,油菜亩产由180斤升到300斤,全村500多亩制种田增收近20万元,该村被授予全县首家“农业科技示范村”。

1981年,吴万忠和家人自行购买书籍书刊在家办起了推广科技室,1985年办起宝鸡第一家农民科技服务站,1986年贷款6000元买了拖拉机做科技大篷车在宝鸡各地宣传、推广农技、科普等。1989年成立了“中国农函大宝鸡分校农技联合服务部”,建立科技服务网点147个,分布于全国11个省59个县。1992年筹借八万元盖了陕西省第一家农民兴建的农业科技服务楼。1996年,吴万忠逝世,时年66岁。

然而,吴万忠的去世没有阻碍家人服务大众,其子吴平带着儿女坐着科技大篷车继续在各地宣传普及和推广。

西安周至县猕猴桃实验站站长张清明

张清明(左一)1997年 陶明摄

1958年张清明从武功农校毕业后安排周至县学校任教,1961年到周至县园艺站工作,1978年周至县承接“秦巴山区猕猴桃资源普查及利用研究”课题研究任务,负责人就是张清明,1981年在金观村石砾荒滩上建立猕猴桃实验园。

1986年经陕西省果树品种鉴定,周至101定名为秦美,周至111定名为秦翠(后淘汰),填补了我国没有栽培猕猴桃品种空白。1987周至带了千斤秦美猕猴桃进京展销引起轰动,1989年周至县推广栽植了3000亩猕猴桃,诞生“哑特”新猕猴桃品种,这两个品种在1995年第二届农博会上荣获金银奖。1997年周至县认定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西安番茄研究所所长赵军贤

赵军贤(中) 1995年

1987年,已是万元户的赵军贤在参加西安市体制改革会上,育种专家邀请她生产番茄种子,于是与番茄有了不解之缘,到了1988年番茄种子种植发展到200亩,共生产种子2100多斤,价值20多万,1989年赵军贤夫妇开始自己钻研种植技术,亩产实现26斤(原18斤),到了1993年赵军贤已是有名的番茄种子大王,1995年成立西安市番茄研究所,并建成陕西当时最大番茄基地,仅8年时间培育出番茄品种20多个,部分品种填补了我国空白。目前西优系列番茄品种占全国市场用量的40%。

西安市蔬菜研究所研究员郁和平

1993年 张新民摄

【来源网络】左至右:郁和平、杨振民、王建华

1958年郁和平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林蔬菜专业毕业,在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随后40余年一直从事番茄新品种研究和推广。八十年代多次参加国家蔬菜抗病育种公关项目,并率领团队育成“早丰”、“早魁”和“西粉”系列新品种,累计全国推广面积达到800万亩,为陕西番茄制种业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国内培养了众多人才,现在番茄新品种大多以其基础上进行的。2019年,郁和平逝世。

这里还要讲述一位与西安市蔬菜研究所、与郁和平都有渊源的“番茄大王”的王建华,八十年代初王建华从西安市蔬菜研究所口中得知新番茄制种挑战后,向专家主动提出承担制种任务,开启了其育种人生。到1993年实现育种面积1万多亩,占全国番茄制种面积65%,并举行了千余次培训,受训农民数十万人次。1991年成立西安市园艺研究所,研究新品中“毛粉818”全国评比中名列第一。1998年王建华开始从事沙棘产品开发,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