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千封信笺载师道的新闻人

2022-04-20 16:20:24热度:58°C

叶春华简介

叶春华(1929年5月-2022年2月1日),浙江黄岩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原系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上海市新闻学会原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并留校任教;1960年,晋升为讲师;198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2022年2月1日0时3分,叶春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岳阳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先生驾鹤西去雨丝飘忽,天地一片迷蒙,壬寅年的春节在微雨与夹杂着冰雪中揭幕。年前,复旦大学叶春华教授的夫人连老师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消息:“冬冷心暖,感谢复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教授日前到我家慰问。他捎来对叶老师的亲切问候,捎来学院的春节大礼包!我先生叶春华因病住院已有6年多了。米博华和张涛甫两位院长,还分别为叶老师的两本书信选《千封信笺载师道》与《千信胜万金》撰写了序言。”连老师在中讲到叶老师病情还比较稳定。看到这则消息,心中无比欣喜,我向连老师发了“祝叶老师在虎年里平安吉祥”的留言。雨时停时下,天台华顶银装素裹,大寺基也下起了瑞雪,摄友们的美图美文铺天盖地。翻阅起数年前与摄友们在这些降雪的地方摄下的一张张照片,心早已驰往冰天雪地,只是车辆太拥堵,才打消了远行的想法,走走家门口的博物馆或窝居家中,读些平素没时间静心阅读的书。立春天晴,我早起晨练,回家后翻翻朋友圈,蓦然发现一朋友给我发来一条“今日头条”的消息:“复旦大学教授叶春华逝世,曾给学生和新闻爱好者写上千封信”。与连老师联系,先生确驾鹤西去,享年93岁,中国新闻界又失去了一位名人。我知道,这一次叶先生真的远行了,天堂里又多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实务教育的权威学者复旦新闻学院发布:叶春华教授从教三十九年,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是中国新闻实务教育的权威学者,在新闻教育界和传媒业界具有很高的声望。这是复旦大学的评价,也是对先生一生的浓缩概括。1929年,叶春华教授生于浙江黄岩。从黄岩中学毕业后,1951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新闻人的生涯。198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等职务,曾被《中国新闻年鉴》评为中国新闻名人,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荣誉奖,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长达40年的执教生涯里,他先后开设《报纸编辑》《新闻写作》《新闻业务基础》《报纸研究基础》《新闻分析原理与应用》等新闻实务课程,其中有多门课程属国内首创,他开风气之先的“大新闻业务观”等思想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曾担任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复评委员、上海市首届新闻大特写征文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首届地市党报头条新闻竞赛专家组负责人等全国和省市好新闻评选复评委员和定评委员60余次。他先后出版《新闻写作》《新闻学基础》《新闻业务基础》《新闻采写编评》等著作。其中,《报纸编辑》教材是全国新闻院校最早出版的新闻实务教材之一,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学生和新闻爱好者的“人生导师”“从前的日子车马邮件都慢,一声‘有信来了’,牵动多少惊喜;一句‘此致敬礼’,收获多少爱意。”叶春华教授虽为新闻界名人,他先后花费了大量时间给学生和新闻爱好者写信一千多封,为他们释疑解难,指点迷津,被誉为“人生导师”。叶春华教授夫人、《解放日报》原科教部主任连金禾在《千封信札的背后》一文中归纳为三点原因:一是把师生通信看作是师生双向交流和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把师生通信作为增进师生情谊、建立师友情的一个重要载体;三是他把通信当作为广大新闻爱好者、报社记者编辑、中学生等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座桥梁。这是一个师者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叶春华教授写给学生的信,字数少则几百字,多则四五千字,大多为手写。捧读着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千封信笺载师道》,我看到了一颗赤诚为生的师者形象,他的言传身教,滋养着莘莘学子。“你带给我们的是一把开锁的钥匙;一颗真挚的心;一种高尚的师爱。所以你赢得我们一致的尊敬。我们班,在学校是个遭人贬低、辱骂的集体……而你和其他来兼课的外校老师,却这样热情地鼓励我们去奋斗、去拼搏,这能不使我们震动吗?明天上午我们还要上课,不能给你送行,请你原谅。但明天早晨八点钟的时候,我们将用我们的心为你送行。所送之物,代表一个学生的小小心意,用它作一顿旅途中餐吧!”这事发生在1984年3月31日。缘由是叶春华教授应安徽大学邀请为这所大学的新闻毕业班上课,结束后学生专门送给他10枚刚煮好的茶叶蛋,并给叶老师留下发自肺腑的一封信。他的千封信的对象有复旦的在校生,也有其他学校的大学生、中学生,还有企业、军营、城市、乡村等各行各业各地域的新闻爱好者、人生困惑者。故乡,是永远的牵挂。他曾多次为家乡的报纸《台州日报》编辑、记者讲课。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数次来母校黄岩中学,与学生文学社座谈,为母校师生作报告,与方红、朱春萍、王颖、张莉等母校小校友的通信就有40多封。方红等在叶教授的影响下,从事新闻工作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方红在《认识叶老,是我一生的幸运》一文中深情地写下了“对于叶老,我一直心存感激,是他,让我有幸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认识叶老,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幸运:学生时,他让我有梦,为之努力;工作后,他又像一盏灯,指引着我,在新闻这条路上,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感谢叶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说:“这些书信少说也有数十万言,这份功德有怎样的分量?惠及了多少学生?思之,不禁钦佩不已。看叶老师书信影印原件,无言而令人信服地展示一个教师的高尚情怀。在书信中,有些是叶老师反复强调的,例如‘把准确放在第一位’‘内容第一、形式和文字是第二位的’‘多了解、研究、认识社会实际’等,简洁明快,朴素直白,但都具有方向性意义,是大学新闻教育‘开口乳’。这些渗透心血和汗水的通信,未必能够作为科研的‘GDP’评优获奖,但如果秉持学术良心,就会发现叶老师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真经’,即使在媒体格局和新闻业态发生巨变的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中国特色新闻理论和实践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书信在封尘岁月中渐渐发黄变旧,但是那些真挚情感和真知灼见永远不会褪色。”一个师者,以其对学生的爱浓缩在一封封珍贵书札中。正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叶老师的师德风范在现在这个时代尤为可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