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经》茶之器

2022-04-20 07:48:25热度:70°C

 

「  乐  享  ♥  生  活  」

读书 | 见茶 | 行走

原文:风炉(灰承):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wū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biāo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嵽dì嵲niè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pán抬之。

筥(jǔ):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口铄之。

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饰挝也,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槌,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薹tái句鏁suǒ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fù: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jū炼而铸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炻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以剡shàn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含拂末):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zhè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tuǒ,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bǐ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水方,以椆木(音zhòu,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lù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纫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yù《荈chuǎn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夹,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cuó簋guǐ揭,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州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běn,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以贮洗涤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以絁shī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jiōng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释义:

风炉(含灰承):用铜或铁铸成,形同古鼎的样子,炉壁有三分厚,炉口上的边缘有九分宽,比炉壁多出的六分内向,下面虚空,用泥涂糊,形成炉膛。炉有三只脚,脚上铸有二十一个古字;一只脚上写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有:“体均五行去百疾”;另一只脚上写有:“圣唐灭胡明年铸”。三只炉脚之间有三个洞口,炉底下的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烬。三个洞口写有六个古字: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的意思。炉口有架锅用的垛,其内分为三格:一格上画有野鸡的图案,野鸡是火禽,此为离卦;一格上画有似虎非虎的彪,彪是风兽,此为巽卦;一路上画有鱼的图案,鱼是水虫,此为坎卦。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使火旺盛,火能把水烧开,因此要有此三卦。炉上的装饰通常还有用花卉、树木、流水及其他图案花纹等。风炉的炉身,有的用铁锻造而成,有的用泥土烧制而成。风炉的灰承,通常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用以承受炉灰。

筥:用竹篾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者用藤编织,先制作一个木楦头,用藤绕着它编织,六角圆眼花纹要明显。它的底盖要像长方形箱子口一样削平整。

炭挝:是用铁打造成的六棱形铁棒。长一尺,一头细,从中间开始逐渐粗大。手拿细头,细头顶端安一小锤做装饰,就像现在河陇军人巡逻时用的木棒。也可以打造成锤形,或者打造成斧形,这些全凭个人的爱好。

火筴: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用铁或熟铜制造。

鍑:用生铁制造而成,如今有人经营冶炼业就用“急铁”,也就是坏锄头之类回炉再炼的铁。铸造时,模芯外面涂抹泥土,外模里面涂抹细沙。土能使锅内面光滑,便于洗刷,沙能使锅外粗涩,吸热很快。两个锅耳制成方形,使锅提起时端正。锅沿要宽,可以用得时间长些;锅腹要深,使煮茶的水不超过中部。这样,锅深了,茶水就在锅的中部沸腾,茶叶在沸水中翻滚不会溢出,这种方法煮的茶水味道就格外的醇厚。洪州人用瓷制造锅,莱州人用石头制造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的东西,但天性不坚固不结实,很难持久使用。也有人用银制造锅,当然是很干净,但是过于奢侈华丽。而这些用瓷、石、银制造的锅,要说雅致,确实很雅致;要论洁净,也非常洁净,但如果想长久耐用,还是以铁制的为好。

交床:是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拼制而成的,中间掏空,用来支放茶锅。

夹子: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青竹的上端一寸处,要留有竹节。竹节以下对半剥开,用来夹烤茶饼。小青竹的汁液,受到火烤后就会散发香气,增加茶叶的香味。但不去丛林深谷是找不见这种小青竹的,也可用精铁、熟铜打造夹子,会更经久耐用。

纸囊: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碾(包含拂末):用橘木制作最好,其次是用梨、桑、桐、柘等木制作。形状内圆外方。内圆,便于碾轮滚碾;外方,可提防碾的倾倒。碾槽以恰好容下碾轮没有多余的地方为最佳。碾轮,形状像车轮,但没有辐条只有一个轴穿在中间。碾槽长九寸,宽一寸七分。碾轮直径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周边厚半寸。轴的中心是方形,两手抓的地方是圆形。用来刷茶末的“拂束”,是用鸟的羽毛制作而成的。

罗合:罗是用来筛茶末用的,合即盒子,用来贮存筛好的茶末。把则放在盒中。将粗大的竹子劈开做成罗筛,并把罗筛弯曲成筒状,用纱或绢铺在底部做筛网。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再涂上油漆。盒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盒口直径四寸。

则:用贝壳、蛤蜊之类的壳,或用铜、铁、竹制成的匙、小箕之类充当。则就是度量标准的意思,通常情况下烧一升的水,就按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清淡些的,就减少用量;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这种容器被称为“则”。

水方:用椆、槐、楸、梓木等木料制成,内外缝隙都用漆封实。水方可以盛一斗水。

漉水囊:滤水用具,和平常用的一样。它的外框一般都是用生铜铸造的,以免被打湿后生出铜苔和污垢,产生腥涩气味。在山林中隐居的人,也有用竹木制作的。但竹木制品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因此选用生铜。水囊用竹篾编织卷曲成形,裁剪碧绿色细密的绢缝制,并用金银宝石等装饰,又做绿色的口袋,把整个漉水囊装起来。漉水囊的圆口径约为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瓢:又叫牺杓。把葫芦劈开或削木而成。晋期杜毓的《荈赋》中说:“酌之以匏”。匏,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手柄短。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位道士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日后能把瓯牺里多余的茶送些给我。”其中的“牺”,就是木杓,现在通常用梨木挖成。

竹夹:用桃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成。长一尺,两端用银包裹起来。

鹾簋(包含揭):用瓷制成,圆形,直径四寸,形状像盒子、瓶子或小坛子,是装盐用的。揭是竹制的,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

熟盂:是用来盛开水的,瓷或陶制成,容量是两升。

碗:以越州出产的品质为最好,鼎州、婺州的次之,岳州的也很好,寿州、洪州的则差些。有人认为邢州出产的比越州好,我觉得并非如此。如果说邢瓷质地如银,越瓷就像玉一般,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洁白可以使茶汤显得更更红;越瓷的青色可以使茶汤显得更绿,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西晋杜毓的《荈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就是指越州,越州出产的品质最好,碗口不卷边,底部边缘卷而浅,容量不超过半升。越瓷和岳瓷都是青色,易于呈现茶的汤色。茶色淡红,邢瓷是白色,使茶汤呈红色;寿州瓷是黄色,茶水呈现紫色;洪州瓷是褐色,茶水呈现黑色,这些都不适合饮茶用。

畚:簸箕,用白蒲草卷编成的盛物用具,可以装十只碗,有的用竹筥装碗。竹筥里的纸衬用双层的剡纸缝成,呈方形,也能装十个碗。

札:一种刷子,选取拼榈皮,用茱萸木包上并捆紧,或割下一段竹子,在竹管装上拼榈皮,把它扎紧,像一只大笔的形状。

涤方:洗涤盆,用来储存洗涤后的水。它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量为八升。

滓方:茶渣盆,用来存放各种茶渣。制法如同涤方,容量为五升。

巾:用粗绸子做成,长二尺,做成两块,交替使用,用来清洁各种器具。

具列:陈列架,或做成床,或做成架,可以用木材或竹子制成,有的也用木材做成竹子的样子,把木架上的横杠漆上黄黑相间的颜色,具列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放和陈列各种器具。

都篮:因存放各种器具而得名。里面用竹篾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较宽的双篾做经线,用细的单篾编织,交替压着经线织成方眼,使都篮形状玲珑美观,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男底部宽一尺,高二寸。

读后感

这份茶器清单实在是太完备了,清单里开列了二十五种煮茶和饮茶用具,分别覆盖了生火、煮水、备茶、泡茶、品茶及其辅助茶具。每一件用具之下都写明了它的制作原料、方法、规格及其用途。从这份清单里可以看到唐代饮茶的全部用具以及饮茶习俗,以及当时所提倡的一整套的饮茶方法。通读下来,从茶具的功能到选配,再到艺术造型与使用方法,无一不囊括其中。有的,至今还得以沿用。有的,因茶事变革而被后人摒弃。但其完整性与详尽之处,让我觉得唐朝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前段时间喝了一碗“鸡汤”,说我们看待问题要从有空间、时间、角色(帝王)、历史等多立场维度,我颇为认同。此时,我们所在的时空相对于唐朝,已是一千多年。纵观茶器具发展史,茶具组合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循环发展过程。

从了解茶器具起源来说。饮茶是在秦汉之际出现,魏晋时期茶文化萌芽,但茶的利用在当时还只是食用、药用、饮用多种方式并存,与饮食器具混合。即使到晋代,茶作为饮品基本固定下来,也未从饮食用具中完全脱离。直到唐代才明确确立以专用茶具,并快速发展(这之前,有关茶器具被确立为专用茶具的种种说法,被认为缺乏实际证据支撑)。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茶器具的发展得益于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我也认同,毕竟事物呈井喷式的发展往往都需要触点。但我更相信在唐之前,就已经有专用茶具。

从茶具的材质和器型发展来说。茶器具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帝王的上行下效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技术水平。唐代,以政令立法征收茶税,大兴茶业,带动了茶具发展,各种制器技艺应运而生。唐以前,茶具最早使用陶土;商周时,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产生了金属酒、茶具;隋唐开始有了竹木茶具,但金银器仍是主流,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中就有茶笼、茶风炉、茶盒等精美茶具。同时出土的还有供皇室专用的琉璃茶具。那套琉璃茶具是一副琉璃茶碗托子,具有明显的“中国风”,原材料产自域外,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产物。这说明琉璃技术在当时也发展了起来。

唐之后,宋朝皇帝爱喝茶,宋徽宗赵佶是一个不择不扣的爱茶人。不仅爱喝还写茶书,创作《大观茶论》,率先发起了宋代点茶之风,将唐代茶具中的碗改为盏,用于斗茶,尤以建州窑所产的黑釉建盏最为出名。但由于宋人极其讲求茶具奢华,以金银茶具为贵,宫廷专用瓷器普通人不许使用。这使得当时的茶风过于追求精巧,而背离了陆羽所提倡的自然饮茶原则,这一现象到明代被遏制。

明太祖朱元璋一纸诏令,罢”龙团”,兴起散茶冲泡。自此,明代开启清饮之风,茶具发生了一次大变革。当时烧水器主要用铜炉和竹炉,并出现了贮茶器具、洗茶器具,专用泡茶的茶壶以及盖碗,尤其茶壶尚陶尚小。紫砂壶也开始兴起,出现了时大彬等一些制壶名家。

到清朝,雍正帝爱普洱、康熙帝爱“碧螺春”,乾隆帝:“君不可一日无茶”,使品茶更加盛行,开始了茶器具的风格创新,将壶艺与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即“文人壶”,开创了文人与工匠合作制壶的新局面。同时瓷质茶具青花瓷也达到巅峰,文人们不再追求高贵奢华,更重视他的文化内涵,其“文士茶”情结,将茶具文化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茶具的工艺水平与艺术审美上来说。《茶经》中生火用具造型各异,独具匠心。用具上“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设计,体现了当时中国五行的和谐统一。而附属用具,包括收纳用具、清洁用具也非常考虑其实用性。

这是我十分敬佩陆羽先生的地方。要知道在那个时代,金银茶器方为贵,而他却强调“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认为铁釜更实用。很显然,陆羽先生对心中茶有自己的定位,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茶器设计中。

在我国历史上,伊尹相汤和周公辅成王都有很大功绩,后人往往祀之以圣贤之礼。文中“伊公羹”和“陆氏茶”,或许正是他的抱负和追求。

从茶具选配上来说。陆羽先生要求原材料除了坚而耐用,雅而不侈以外,还要求有益于茶汤色香味,至少不损坏茶质。所以茶具选配时尤其注重茶叶汤色,提出“青则益茶”,认为青色的越州瓷茶具为上品,更能衬托出绿色茶汤,这是从茶叶欣赏的角度出发。据有关记载,到宋代,青色茶碗已经不太能够衬托出宋代点茶的茶汤白色,人们选配的原则就以黑色和青色为贵。到元朝和明朝,因为由饮团茶改为饮散茶,茶汤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白色的茶盏成为人们的首选茶具。

明朝中期,随着茶壶和紫砂茶具兴起,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的关系,人们开始注重以韵味选配茶具。尤其到了清代,茶具里面融入了诗、书、画、雕等艺术。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不同茶类有了不同茶具的说法,比如说带香气的茶叶,用硬度较高的瓷质壶、盖碗或玻璃,散热较快,茶汤清香。重滋味的茶,用硬度较低的壶来泡,如乌龙、云南普洱茶及粗老叶茶用陶壶,紫砂壶冲泡。这一说法延续至今。

今天,当我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茶器具发展,当我感受不同时代它的变化。我忽然觉得自己其实和它们一样,也经历着生命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过程。

▼关于《茶经》▼

滑动查看

《茶经》,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全书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此书是一本系统总结中唐及唐代以前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 关于作者 ·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

END

往期回顾

《茶经》| 茶之造

学史 | 读英国史之感

《茶经》| 茶之具

过年好!

节气茶语|大寒 ·迎年

《茶经》| 茶之源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文字|木月生排版|微蓝兔子

做一个向日葵族,面向阳光。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