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叶加工的起源与发展

2022-04-15 06:04:03热度:101°C

秦汉以前,茶除了作为菜食或者药用外,茶叶还作为祭祀用品。为了使用方便,须将茶叶晒干后收藏。西汉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茶叶集中到市场上交易,必然要晒干,才不致腐烂变质,这可以说是制茶的萌芽。将茶树的幼嫩枝梢直接晒干可视为茶叶最原始的加工方法。这种利用自然光照晒干鲜叶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在没有太阳的日子,却没办法直接晒干茶叶了,于是人们利用“甑”来蒸茶,这就是原始的“蒸青”法。蒸后再用火烘焙使茶叶干燥,这样加工岀来的茶叶可称为原始的蒸青散茶。后来人们在加工原始蒸青散茶的基础上,仿效当时“饼食”的习俗,将采回来的茶树鲜叶,蒸后捣碎做成茶饼,并在蒸后捣碎的茶叶中加些米膏,提高黏性,如此做成茶饼,再用烘烤的办法将茶饼烘干保存,这是原始的饼茶制法。北魏张揖在《广雅》中提到了这种饼茶的制法:“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张揖所述之饼茶制法简单,其加工程序尚不得而知。

中唐以后,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饼茶加工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蒸青饼茶加工趋于精细。陆羽《茶经》载:“饮有粗茶、散茶、未条、饼茶者。”粗茶指用粗老鲜叶加工成的散茶;散茶是指用幼嫩芽叶加工成的晒青、炒青、烘青散叶茶,如唐时蜀州所产的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之类的细茶。这些细嫩散叶茶可能是鲜叶经蒸后晒干或烘干或入锅炒干制成的,因而较完整地保持着芽叶的原始形态。末茶是指蒸叶捣碎后干燥的碎末茶。唐宋以后,饼茶加工成为主流,鲜叶都是先制为饼片,饮用时再碾碎烹煮。陆羽《茶经·三之造》介绍了蒸青饼茶的加工程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宋代的茶类及其制法与唐代相似,但宋代的茶叶加工技术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新。蒸青饼茶茶味较苦涩,在宋代时产生了先将鲜叶洗涤后再蒸,蒸后压榨除去部分茶汁,然后制饼干燥的技术。赵佶《大观茶论》中谈到宋代饼茶制法:“涤茶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不精也;文理爆赤者,焙火之过热也。”宋代的“贡茶”都是专门设置官厂制造的。宋代在加工团饼茶的技术上,在“拍”这套工序上较唐代有了突出的发展。唐代压制团饼茶的模比铰粗笨,茶面文饰较简单,而宋代的茶饼则越做越精致,外形无奇不有,面饰图文并茂。尤其是贡茶的饰面,龙翔凤舞,栩栩如生。丁谓、蔡襄等一批朝廷重臣亲自参与研究制茶技术,他们创制的龙团凤饼甚至成为千百年来顶级名茶的代称。元代茶叶加工以散茶为主,但贡茶仍沿袭唐宋旧制,饮茶保留着煎煮的习惯,团饼茶生产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

明朝初期的贡茶还是福建团饼茶,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此后散茶便蓬勃发展起来。明清时期,中国制茶技术有较大的创新与发展,白茶、烘青绿茶、炒青绿茶、花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是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