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十大名茶之一洞庭碧螺春

2022-04-12 12:00:11热度:61°C

 ​目录

碧螺春的名字的由来

碧螺春是中国著名绿茶之一,因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之上,又名洞庭碧螺春。听到碧螺春三个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感觉,这真是个美丽的名字,其实,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太湖洞庭西山(洞庭山有东西两山,东山是太湖边的半岛,西山则是湖中的岛屿)上住着一个叫碧螺的女子,她不仅美丽善良,还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附近的人都很喜欢听她唱歌,她的歌声常常飘到与西山隔水相望的东山上,东山上有一个正直勇敢的青年阿祥,他被碧螺优美的歌声所打动,渐渐对碧螺产生了爱慕之情。有一年,太湖里出现了一条恶龙,它不仅在太湖上兴风作怪,还扬言要劫走碧螺作它的夫人,阿祥为保护百姓和碧螺的安全,勇敢地去找恶龙决战,他和恶龙连续大战七个昼夜,双方都身负重伤,百姓斩除恶龙后将阿祥救回了村里。为报答救命之恩,碧螺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为他疗伤,但阿祥却因为伤势严重而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一天,碧螺在阿祥与恶龙交战的地方发现了一株小茶树,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将这株茶树移植到洞庭山上精心呵护。清明过后,茶树不仅枝繁叶茂,还吐出了碧嫩的芽叶,碧螺就把它采摘回家泡给阿祥喝,没想到阿祥喝了茶后,顿时神清气爽。此后,碧螺便每天上山采茶给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但是,善良的碧螺却因劳累过度,最终憔悴而死。为了纪念碧螺,人们便把这株神奇的茶树称为碧螺茶。

这就是传说中碧螺春的由来,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碧螺春本名并非如此,而是叫做“吓煞人香”茶。据史料记载,在洞庭东山碧螺春峰的石壁上,长着几株野茶树,每年的茶季,当地老百姓都会采摘这些茶叶自己饮用。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采摘时竹筐装不下,便只好把茶叶放在怀中,没想到茶被怀里的热气一熏,发出了奇特的香气,人们惊呼“吓煞人香”,该茶便由此得名。后来,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游览太湖,当地巡抚献上精致的“吓煞人香”茶,康熙皇帝品尝后觉得色香味俱佳,只是名字不雅,便赐名“碧螺春”,这就是碧螺春茶的由来。后人猜测,康熙赐名“碧螺春”,不仅是因为该茶来源于碧螺春峰之上,更因为茶叶本身有颜色碧绿、形状似螺、春天采制的特点,美名配佳茶,此后,碧螺春便成为清廷贡茶,逐渐闻名于世了。

碧螺春的产地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又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而且其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十分有益于茶树的生长。

洞庭东山,从吴越春秋起就是“吴郡”的东部屏障和“游观采食”的重地,满山花果和望无际的万顷湖光,使整个东山成为一座天然园林。

洞庭西山与东山隔水相对,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的避暑胜地。《吴县志》称:“太湖之峰数十,名者八九,包山最著”。包山,就是洞庭西山,因四面皆被水包围而得名。

这里也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明代罗廪《茶解》中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佳、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清芬之品。”这里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气饮后回甘。

如今,在洞庭山上,到处可以看到碧螺春茶,不仅如此,茶树间还有很多果树,如枇杷、橘、梅、杨梅、银杏等,这些果树和茶树种在一起,根脉相连,不仅形成了绿荫如画的美景,还可以使茶树吸收果香,从而令碧螺春生出了一些独特的品质,正如当地人所描述的那样:“花香果味、鲜爽生津。”此外,洞庭山温和的气候、丰富的降雨量、湿润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壤等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茶树的生长也极为有利,使碧螺春形成了芽多、嫩香、汤清、味醇的特点,成为茶中珍品。

碧螺春的等级

现在,洞庭碧螺春共分为七级,一至七级芽叶逐渐变大,茸毛逐渐减少,500克一级的洞庭碧螺春,约有六万五千个茶芽,而二级碧螺春就只有五万五千个左右了。因此,最好的碧螺春都是精挑细选的嫩茶,其品质特点是芽叶柔嫩翠绿、披满茸毛,条形纤细卷曲、像螺一样,茶泡好后汤色碧绿鲜明,香气浓郁芬芳,滋味鲜醇甘厚,由此,碧螺春还得到了“一嫩三鲜”之称(指芽叶嫩,色、香、味鲜)。

级别采摘时间茶叶描述极品碧螺春3月10日-3月18日全部由单枪嫩芽制成,条索紧结,卷曲成螺,满身援毫,银绿隐翠,色泽鲜润,香气嫩香清禽,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匀多芽精品特级碧螺春同上特一级碧螺春3月24日-3月28日一枪一旗制成,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绿隐翠,色泽鲜润,香气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匀多芽特二级碧螺春3月29日-4月4日一枪一旗制成,条索较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得绿隐罩,色泽鲜润,香气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鲜爽,色嫩绿清亮,叶底嫩匀多芽一级碧螺春4月5日-4月9日一枪两旗,条索尚纤细,卷曲成螺,白毫披疆,匀整。嫩爽清香,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绿而明亮,叶底细嫩绿、明亮二级碧螺春4月10日-4月14日条索紧细,卷曲成蝶,白毫昱露,色泽绿润,匀尚净,清香,滋味尚鲜醇,汤色绿尚明亮、叶底绿尚明亮,略含单张三级碧螺春4月15日-4月19日条索尚紧细,卷曲成螺,白毫尚显,色泽尚绿润,匀尚净,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绿尚明亮,叶底尚嫩,含单张炒青一级4月20日-4月24日外形尚成螺,色泽深绿。尚整,稍有青壳碎片,香气平和醇厚,溢味尚纯正,汤色黄绿,叶底尚嫩欠匀、稍有青张、绿稍深炒青二级4月25日-4月30日同上极品碧螺春

碧螺春的采制工艺

碧螺春的茶树品种

洞庭山种茶历史悠久,但有关洞庭山茶树品种的记载却很少。据清代李振青编《集异新抄》(7795年)中载:“洞庭逸事:包山寺有白茶树,花叶皆白,烹注甄中,色同于泉,其香味类虎丘。一寺止一林,不知种自何来,植数十年矣。山有素封,欲媚献者,厚价买于寺僧,移裁以献,茶竟萎绝种”。这说明洞底西山有过白茶树,其品质和历史上著名的虎丘茶差不多。

另据朱琛撰《洞庭东山物产考》(1916年)记载:“洞庭山之茶,最著名者为碧螺春。树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时不凋,二月发芽,叶如栀子,秋花如野蔷薇,清香可爱。实如枇杷核而品小,三四粒一毯,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礼用茶,取从一而不二之义”。

但碧螺春茶的绝大多数品种为本地的东、西山群体种,小叶形,嫩梢较长,重量较轻。根据“江苏省茶叶学会全省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组”在1979-1980年对洞庭东、西山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为:洞庭山栽茶,历史悠久,现保存有百年以上的老茶树较多,1980年以前的茶树,绝大多数系地方性群体品种。形态特征为灌木,树姿半披展。对以1芽2叶为主的鲜叶进行生化测定,其主要生化成分及比重分别为:氨基酸为3.03%,茶15.87%,咖啡碱为3.49%,茶多酚为24.56%。

碧螺春采摘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并有三大要求: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采制于清明前的,称为"明前茶”,乃上品;采制于谷雨前的,称为“雨前茶”,也属佳品;若遇到难得的温暖的早春,采得春分之前的碧螺春,则尤为名贵,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需采6.8万~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制500克干茶用了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1千克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茶叶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早晨5时至9时采摘,9时至15时拣剔,15时至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

炒制避螺春,要做到“于而不焦,脆而不碎,细而不断”。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使碧螺春成为色香味形俱佳的工艺茶。

碧螺春茶的炒制工序,分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四道工序,其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揉中有炒,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全过程用时为35-40分钟。其间火候强弱的控制最为关键,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术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

杀青

当地又称为“扑,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达到190℃~200℃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要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杀青的程度要求均匀充足,最后要使芽叶的青气消减、发出茶香,。

热揉成形

当地又称为“勘”,锅温达到70℃~75℃时,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使芽叶沿锅壁进行公转与自转,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透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看见茶汁被揉出附于锅面、叶卷成条且不粘手时,,时间约10分钟,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这个过程历时12~15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在炒揉的过程中压力应该较轻,时间也不宜过长,如果压力重或炒时长的话,就会擦脱茸毛,产生断碎,不符合外形的要求了。

搓团显毫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要求锅温为50℃~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等炒搓到约八成干时,搓团的力气可稍稍加重,以使茸毛显出。茸毛显出以后,再轻搓轻炒使茶干燥,当茶的干燥程度达到九成以上时,炒制就完成了,炒成茶叶理想的含水量是8-9%左右。

文火干燥

文火干燥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用文火烘至足干。锅温30℃~40℃,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

优异的自然条件和精细的采制加工,促成了碧螺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这其中,第一绝就是“形美”,因此,我们品碧螺春时,不妨在饮用前观看一下它的造型美。首先,将茶叶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用少量80℃的开水浸润茶叶,等茶叶舒展开后,再把杯斟满,这时,就会看到杯中犹如雪片纷飞,真是“白云翻滚,雪花飞舞”,碧螺春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过一会儿,热水溶解了茶中的营养物质,碧螺春就会变成绿色沉入杯底,又形成另一番春满大地的景象,此时,清香袭人,啜一口碧螺春,就会感到茶汤浓郁,满口生津,可以慢慢体味碧螺春的浓香淳味了。

古诗有“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如今,碧螺春的茶香已经飘到世界各地,应该是“洞庭碧螺春,香飘满世界”。

碧螺春的选购

碧螺春的品质特征是:外形上,条索纤细重实,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内质具有特殊的花果味,香气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汤色碧玉清澈,芽叶细嫩明亮。

洞庭(山)碧螺春以"一嫩三鲜”著称。所谓“一嫩”,指采摘嫩梢初展的一芽一叶(俗称“雀舌”)。据说一级碧螺春,每斤共有细嫩雀舌芽头六七万个,可见其嫩细。“三鲜”即色、香、味。其色,冲泡水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其香,啜时满杯芬芳四溢,四座清香袭人;其味,入口甘爽生津,回味清醇而鲜。

碧螺春的香气分花果香型和豆香型,市场上其他产地的碧螺春为豆香型,而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则有天然的花果香气,其口感细腻润滑,像喝米汤的感觉,并含有一股天然嫩香,即内香好。-般档次高的茶叶采制时节较早,嫩芽较多,汤色浅、鲜亮,口感细腻润滑且强烈。档次低的茶叶是采制时节晚的茶,汤色略深,叶多芽少,香气如前,但细腻润滑的口感弱一些,更显爽利,饮至口中感觉略硬,有点粗精,但咽下后马上又恢复了细腻润喉的口感,且嫩香依然。了解这些品质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辨别新茶与陈茶、真茶与假茶。

新茶与陈茶的鉴别

俗话说“喝酒要陈,饮茶要新”。除了黑茶武夷岩茶等个别品种之外,其他的茶类都以新为贵。每年的清明、雨水前后上市的新茶,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养分积累,茶叶内所含物质丰富、香气浓郁、色泽纯正。而陈茶经过较长时间的贮藏,在光、氧气等的作用下,色泽和看气都会发生变化,以致品质大大降低。

辨别新茶与陈茶时,首先看色泽。新茶都较好地保存了应有的色泽,如碧螺春新茶色泽柔和鲜艳,茶叶表面还有白色的小茸毛。而陈茶因受光线、空气的影响,色泽会显得晦暗无光。二是品滋味。新茶的滋味鲜爽浓醇,陈茶由于光线、存放时间等的影响,很多内含物质分解挥发,或者发生化学变化不再溶于水,以致茶汤变得淡薄无味。三是闻香气。新茶香气浓郁鲜爽,而陈茶在贮藏的过程中,茶香会不断挥发和氧化,以致香气由高变低,并由清香馥郁变得低闷浑浊。如果茶叶受潮或受异味污染,还有可能出现霉味或其他异味。

真假碧螺春的鉴别

有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会对茶叶进行染色,欺骗消费者。因此我们在购买茶叶时应该认识到,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一定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辨别

外观色泽

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

茶汤色泽

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茶叶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和陈茶的颜色一样。

另外,如果是着色的碧螺春,它的茸毛多是绿色的,是被染绿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应是满披白毫,有白色的小茸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