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的真实历史荐书

2022-04-11 18:23:27热度:66°C

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茶的真实历史

梅维恒 郝也麟 著 高文海 徐文堪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01

ISBN: 70 定价:43.00

内容简介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可从中扩展视野,汲取或许你未曾留意过的信息和见解。

作者简介

Victor H. Mair(梅维恒),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79年起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至今,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北美敦煌学第一人。梅维恒考证了著名的塔里木干尸及楼兰姑娘,编纂了经典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和《哥伦比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C o l u m b i a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另外,他还是Sino-Platonic Papers (不定期)杂志的创刊人及主编,是《道德经》《庄子》和《孙子兵法》的英译者。由于学术贡献巨大,2007年他被选为美国哲学院(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

Erling Hoh(郝也麟),瑞典考古学方面的通讯记者,为《自然历史》及其他杂志撰写过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文章。

目 录

(向上滑动查看)

序一 陈宗懋 

序二 徐文堪 

中文版序 梅维恒、郝也麟 

前言 

第一章 植物园巡礼——茶的竞争者 

第二章 国之荣耀——东南亚和茶之发源 

第三章 与酪作奴——1~6 世纪的茶史 

第四章 吃茶去!——唐朝茶史 

第五章 兔毫盏里的云脚——宋朝茶史 

第六章 以仙茗易太平——茶马互市

第七章 禅茶一味——12~15 世纪日本茶史 

第八章 茶道师范千利休——日本茶道臻于极致 

第九章 韩信点兵——明、清茶史 

第十章 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藏蒙的砖茶 

第十一章 我们发明了茶炊!——俄罗斯大篷车茶叶贸易 

第十二章 征服新世界——伊斯兰世界茶史 

第十三章 获得医生认可——茶开始在欧洲传播 

第十四章 茶叶的扩张之路——茶与鸦片战争 

第十五章 制壶工匠的星夜驰奔——茶在美国 

第十六章 优质精选黄金花橙白毫——印度和锡兰19 世纪茶史 

第十七章 快剪船的黄金时代——英国茶史 

第十八章 地球村里的香茗——世界各地的茶风俗

附录一 陆文学自传 

附录二 茶酒论 

附录三 茶的词源考 

鸣谢 

中文参考书目 

英文参考书目 

索 引 

译后记

前   言

1773 年12 月的一个清冷之夜,一队崇尚自由的波士顿人装扮成当地土著,朝着港口码头进发。在这里,三艘商船(“达特茅斯”号、“埃兰娜”号、“海狸”号)满载着茶叶,静静地停泊着。这群自由之子登上商船,打开船舱里的茶叶箱盖,把茶叶倒入大海中。瞬间,整个港口弥漫着九万磅(约四十吨)茶叶的芳香。后来成为新独立共和国第二任总统的波士顿商人约翰·亚当斯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这是伟大的时刻……倾茶事件非常果断、勇敢、坚定无畏、不屈不挠,影响深远。我想不出更好的词来描述这一事件,只能将其概述为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这历史性的一夜,倒入波士顿港的茶叶来自中国福建。破晓时分,中国茶农就开始在远离市镇的山上采茶,历经萎凋、揉捻、发酵、烘炒、滚卷、木箱装箱、铅皮封边等诸多工序后,穿着草鞋的苦力把茶叶搬上船,大腹便便的商人一边品茶,一边大声地砍价。一箱箱茶叶稳妥地码放在东印度公司租赁的船舱里。商船经过四个月的颠簸航行,绕经好望角,抵达伦敦。码头装卸工人将茶叶卸船、入仓,再搬上下一程的商船,茶叶开始了其横渡大西洋风淘浪簸的旅程。最早生长在山麓的茶树出身卑微,其叶子却对人类的健康大有裨益。历经商人贩夫的辗转买卖,茶叶传遍了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也被太阳底下的人们广为接受。在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前,茶就曾激发了无数中国诗人的灵感,留下千古名篇。茶还是日本人文化性灵的归宿所在,疲倦的藏族牧民的慰藉所在,英国大发明家午夜深思时的灵感所在,也是无数俄罗斯农民寻求精神宁静的捷径所在。数百年来,茶饮作为安全的提神醒脑的饮料,在减少人类疾病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使拥挤喧闹的城市生活有了些许宁静。在当今社会,不论是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科里亚克人,还是肯尼亚北部的萨布鲁人,茶掌握着数亿人的生活节奏。

由于茶事史诗如此恢宏壮丽,记述茶史的落笔总显得很艰难。探讨茶的角度林林总总,可以是植物学、医学、宗教、文化、经济,也可以是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另一方面,数百年来,茶树的生长从来不在意时空和人类语言的差异,到处都枝繁叶茂。因此,对西方学者,抑或东方学者来说,将有关茶的方方面面归聚在一本小书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书架上,在互联网的数据库里,诗人、历史学家、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精心创作的有关茶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瀚若烟海。每一部著作都对茶史的某一议题作了深刻阐述。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用东西方数种文字写成的大量文献资料与实物,努力区分史实和坊间传闻,去除人们对于茶饮的种种误解;仔细斟酌文字段落,务使读者能够享受本书的阅读过程,并因此对茶本身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产生浓厚兴趣。

人们曾经尝试过大自然的诸多花草植物,以实现提神醒脑、免除饥饿劳累、宗教祭祀、追逐艺术灵感的目的。本书的第一章将概要介绍人们尝试过的花草植物。第二章将概要介绍作为植物的茶,探索其在东南亚的发源,介绍澳洲和亚洲的居民早期嚼用和腌制茶叶的历史以及茶的知识向北传播给居住在中国四川盆地的巴人的历史。第三章讲述茶沿着长江,由西南向东北传播的历史。这一时期,僧人、道士和医士逐渐接受了茶饮。这一章还记载了以茶代酒和以茶禁酒的故事。在中国北方,拓跋氏统治者一开始拒绝茶饮,他们认为发酵的马奶要比茶好喝得多。

到唐朝时,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第四章)。法门寺出土的光彩夺目的茶具充分说明了茶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这一期间,官府开始征收茶税,陆羽的《茶经》也成书了。宋代(第五章),中国的主要产茶区南移到了东南沿海的福建,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政府实施茶叶专卖(茶榷),吐蕃、蒙古、回纥和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都接受了来自中原的茶叶并嗜茶成瘾。茶马互市成为中国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的基石(第六章)。

茶叶从中国向外传播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向东传到日本,向西通过陆路传到吐蕃、蒙古、中亚和伊朗,并进一步传到俄罗斯和邻近的斯拉夫国家;通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传到世界各地,包括西欧、南北美洲、印尼、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群岛、摩洛哥、东非。茶传到日本(第七章)后,当地人在栽种茶树的同时,还培育了独树一帜的茶文化,这一文化几乎囊括了岛国人民的所有特性。15~16 世纪,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第八章)将茶道哲学与美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千利休在“一页书”中,将数代人流传下来的繁杂肤浅的茶道形式精辟地概括为一句话:“煮水止渴,是谓喝茶,无他。”

到了明朝(第九章),散茶在中国占了主导地位。随之,人们逐渐掌握了控制茶叶自然氧化(发酵)的技术,并开发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全发酵的红茶。而今,茶的世界主要分为:以中国、日本、摩洛哥为代表的绿茶文化;以英国和其前殖民地、俄罗斯、中东和东非为主力的红茶文化;以中国台湾为代表的乌龙茶文化;以蒙藏和中亚为代表的砖茶文化。藏人以牦牛肉和青稞为主食,砖茶有助于解油腻,促消化,深受藏人喜爱。藏人喝茶时,常加较多的酥油和盐(第十章)。16 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各教派中势力大增。16 世纪末,蒙古人第二次接受了藏传佛教,同时也接纳了藏人煮奶茶的习俗。蒙古人煮奶茶耗时很长,茶里加入马奶(而非酥油),每一滴都劲道十足,芳香浓郁。这一期间,生活在莫斯科地区的俄罗斯民族正在形成并迅速向东方扩张(第十一章),不久便和东方帝国(中国)相遇了。在经历了几场小规模的战争后,两个国家开始和平相处,贸易空前繁荣。满载着茶叶的驼车和牛车商队穿过戈壁沙漠,来到贝加尔湖以南的俄蒙边界。1727 年建市的边境城市恰克图发展成为沙俄帝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蜿蜒向西的古丝绸之路,穿过帕米尔高原,便进入了富饶的费尔干纳谷地。在这条贸易通道上,茶叶逐渐取代丝绸,成为主要的大宗商品。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大集市,茶饮向西传到了波斯和阿富汗(第十二章)。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对是否可以喝咖啡则各执一词,争执不休。19 世纪,价格低廉的印度茶出现在中东,这里便成了铁杆嗜茶者的乐园。11~15 世纪的五百年间,马背上的蒙古族和突厥民族一直在向西征伐。随着安纳托利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运送印度香料前往欧洲的骆驼商队便落入了虎视眈眈的强敌手中。这也是欧洲进入航海探险时代的催化剂。哥伦布向西,达伽马向东,途殊而归同,都为了找到一条没有中间商骚扰的通往印度的海路(第十三章)。当来自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海船出现在中国和日本附近的海域时,他们满载而归的诸多东方奇珍中,茶叶是必不可少的大宗商品。在欧洲,医师对见所未见的茶叶的裨益和害处争论不休。

在结识咖啡并浅尝辄止的同时,英国人对茶却一见倾心。英国后来成为地球上的茶饮大国。18~19 世纪,英国人的茶叶消耗量与日俱增,经济学家甚至担心国库里的白银不够用来购买茶叶(第十四章)!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试图在家乡种植茶树,终因北欧冬季气候恶劣而以失败告终。英国人在印度种植鸦片,试图以此代替白银,换取中国的茶叶,从而导致中国与英国的冲突不断升级。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

和人们通常的想法不同,尽管茶叶在美国寻求独立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年轻的共和国并没有因此成为咖啡的国度。在整个19 世纪,茶一直是美国人热衷的饮品(第十五章),他们多好绿茶,在新发明的冰箱中冰镇后再饮用。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汤里兑点果汁和酒,使之成为混合茶饮。同一时期,英国开始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大规模开垦茶园,种茶之风随后又蔓延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19世纪末,印度已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区(第十六章)。英国对华茶叶贸易最后一幕的主角是快剪船,这是在七大洋中穿梭航行的最美丽的风帆船(第十七章)。每年5 月,新茶采摘,在福州罗星塔码头装船后,主体由柚木做成、饰满了闪闪发光铜饰件的快剪船便扬帆竞发。在好望角,终年可见快剪船竞逐而过的场面。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远东到伦敦的距离缩短了数千英里。同时,蒸汽轮船应运而生,快剪船退出了历史舞台。

进入新时代的茶犹如毕加索笔下的画面一样多彩迷人(第十八章)。在澳大利亚,锡制水罐里的茶汤煮开后,要画着圈把水罐晃三下,等茶汤摇匀后,才能倒入茶杯。在日本,准备一盏茶的规矩多达一千余条,这些规矩(手前)多是日本茶道中对于身体姿势和动作方

面的要求。“二战”期间,在英国反击第三帝国的里程碑似的战役中,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中国,毛泽东用绿茶漱口,北京的雅皮士酷爱的饮品是芝华士和绿茶兑成的鸡尾酒。在美国引领时尚的大都市里,香味茶和咖啡为争夺年轻人的市场展开激烈竞争。撒哈拉以南的柏柏尔人冲沏绿茶时总是将茶壶高高提起,茶杯里泛起浓浓的泡沫。而今,全世界的饮茶方式多达百余种。

为纪念茶学(茶的艺术和科学)之祖陆羽,本书(附录一)收录了陆羽自传全文。1900 年,在万里长城的最西头,自命为敦煌佛窟看护人的王圆箓在洞窟内发现了一千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的大量手卷遗书,其中包括现存最古老的木版印刷书《金刚经》(现存大英图书馆),还包括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茶酒论》(附录二)。另外,我们还为文字爱好者准备了一份大餐——一篇深入权威却并不枯燥的论文,解读世界上各种语言中有关茶的词汇家族(附录三)。

茶还代表着战胜怯弱的能量之源。喝茶要用到壶、杯等多种器具。器具之多,非其他任何一种饮料可比。喝茶还有一系列繁杂的程序礼节,亦非其他任何一种饮料可比。这些喝茶礼节实质上是发明茶道的民族文化的映象。种茶业为跨国大公司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也为世界各地(包括东非、印度、斯里兰卡、印尼、中国、伊朗、土耳其、格鲁吉亚等诸多产茶地区)的茶农和茶厂工人提供了生计。你手中的那杯茶,无论是英国著名茶商PG 公司推出的芽尖茶,抑或冻顶乌龙、珠茶、碧螺春,还是格雷爵士茶、日本的玉露茶,他们都采自不起眼的茶丛。因此,在品茗的间隙,感受茶汤丰富的色彩,想象茶叶经过的时空路程,回味茶的厚重历史,体会茶带来的力量和自信,思索茶引起的文化变革,体会茶带来的平和心,或许是很有裨益的。毕竟,这个星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无论在办公室、茶馆,还是在沙漠,都和你一样,正撇开日常琐事的烦扰,享受只有茶才能带来的片刻清新和宁静。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购买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茶的真实历史》,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