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游贵州丹霞明月彩云间贵州世遗中的“人间绝色”

2022-04-05 17:01:42热度:64°C

近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中国成为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黔山贵水,绚烂多姿。你知道贵州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境内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性复杂丰富,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让贵州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2007年,荔波喀斯特申遗成功。图为荔波小七孔。黔南州委宣传部供图2010年,赤水丹霞申遗成功。航拍贵州省赤水市赤水丹霞旅游区大瀑布。瞿宏伦 摄2014年,施秉喀斯特申遗成功。世界自然遗产施秉云台山。贺俊怡 摄2018年,梵净山申遗成功。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段彪  摄平均每四年成功申报一处世界遗产,全国罕见。航拍世界遗产遵义海龙屯。侯宇 摄除了世界自然遗产,贵州还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养在深闺”的贵州瑰宝走出了大山,展现了大自然最神奇的景观和少数民族最醇厚风情的原生态之美。 赤水丹霞贵州世遗中的“人间绝色”来源:中新视频“丹霞”是中国地质地貌学家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中国命名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主要由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这种岩石形成于干热气候条件下的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丹霞地貌是中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赤水丹霞地貌。付树湘 摄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最大的连片分布区。这里的山颜色鲜艳热烈,红如西天云霞般绚烂,丹霞赤壁与竹海、瀑布、湿地、翠林等大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形成丹山、碧水、竹海、飞瀑有机结合壮丽雄伟的丹霞景观。看到赤水丹霞的美景,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此同时,赤水丹霞作为最具典型性的“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的杰作,其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以独特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吸引着世界的眼光。贵州赤水丹霞旅游区佛光岩景区。瞿宏伦 摄2010年8月,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最大的连片分布区。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唯一的高峡幽谷型丹霞景观。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唯一的“千瀑之地”。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中规模宏大与美感要素最完整的丹霞景观。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景观组合最杰出的典范。贵州赤水丹霞旅游区佛光岩景区。瞿宏伦 摄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早期的丹霞地貌,也是丹霞地貌发育演变最美的阶段。它结合了瀑布、湿地、山林等其它大自然的美景,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被称为“绿色丹霞”和“覆盖型丹霞”,这里有着大面积古老植被和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使赤水丹霞更具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目前,赤水丹霞核心区面积为273.64平方公里,缓冲区为448.14平方公里,总面积为721.78平方公里,是中国丹霞景区中面积最大的丹霞景观。游客游览赤水丹霞旅游区佛光岩景区。瞿宏伦 摄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专家、广东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已故)曾先后多次到赤水考察,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当属全国第一”。申遗成功后,赤水将每年8月2日确定为“赤水丹霞世界遗产保护日”。据不完全统计,各级财政共拨付1.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保护管理。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赤水市委、市政府每年从景区门票和特许经营收入中提取10%费用,设立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专项基金”,全额用于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游客在贵州省赤水市赤水丹霞旅游区大瀑布前拍照。瞿宏伦 摄2020年12月29日,赤水丹霞旅游区正式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赤水丹霞旅游区由赤水大瀑布景区、燕子岩景区、佛光岩景区组成,以丹霞地貌、瀑布群、竹海、桫椤、原始森林为主要特色。“植物活化石”桫椤成群。  瞿宏伦 摄国内外专家皆评价赤水丹霞旅游区同其他同等地貌相比,有杰出的表现,保护区和遗产地中的核心区保护得很好,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遗产的保护不是不允许人在里面生活,而是将人类开发建设对自然遗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副局长胡益告诉记者,目前有3万人在遗产地及其缓冲区内居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47岁的聂洪刚,是赤水市元厚镇五柱峰村的村民,自赤水丹霞旅游区开始开发建设以来,他一直在佛光岩景区工作,见证了景区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聂洪刚(左一)在工作中。石小杰 摄“佛光岩景区有两大核心景点,一个是佛光岩,一个是五柱峰,五柱峰是一处形如‘五根手指’的巨型柱状山峰组成的丹霞奇观,五柱峰村也因此而得名。我所在的村民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佛光岩的崖顶之上。”聂洪刚介绍。由于景区开发,目前五柱峰村的大多数村民依托旅游生活,有的在景区销售土特产、旅游商品,有的成为景区的管理员、检票员、安全员、保洁员、森防巡逻员、观光车驾驶员等等,还有的村民在地方政府帮助下发展杨梅、茶叶种植等。佛光岩是一道呈弧形、弧长达1000余米、高300余米的丹霞绝壁,被誉为“马蹄形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因绝壁之上的一挂巨型瀑布与周围的侵蚀、植被、苔藓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形如“佛”字的形状,加上瀑布的水雾时常出现彩虹,因此而得名“ 佛光岩”。佛光岩景区素有“丹霞第一园”“赤景一绝”等美誉。贵州赤水丹霞旅游区佛光岩景区。瞿宏伦 摄作为佛光岩景区安全组长,聂洪刚每天的工作主要是道路巡查、游客安全引导、突发情况救援等。工作的间隙,面对向他咨询的游客,除了解疑答惑,他最爱聊的就是这些年来自己和村民们从“靠山吃山”到“爱山养山”的故事。“小时候只能砍柴烧火煮饭,不像现在用电既环保又方便。”聂洪刚说,当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把当地的楠竹做成竹筷,然后花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把筷子背到山脚下的集市去换钱,再采买些生活用品背到山上来。游客游览赤水丹霞旅游区佛光岩景区。瞿宏伦 摄“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景区上班,或者在景区卖竹笋、玉米、野生菌等土特产。”聂洪刚的邻居刘开明在景区做保洁工作,他告诉记者,村民们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好,现在经常能在景区发现毛冠鹿、猕猴、野猪、野山羊等动物的踪迹。“我们赤水丹霞区还是举世闻名的美酒生产地,赤水河被誉为‘美酒河’。”聂洪刚略带骄傲的介绍,赤水河上有很多古镇,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就从这里开始。希望有更多地游客走进赤水,观赏这里的美景,了解这里的故事,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义赤水河。龚小勇 摄走进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这是一个集宣传、游览、科研、科普、保护、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项目,也是“贵州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展示中心发挥了重要的科普教育功能,将科普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传给更多人。”胡益介绍,赤水当地还完成了“丹霞遗产进校园”一至九年级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并纳入该市中小学教学课程。赤水丹霞佛光岩。翁永学 摄“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着地球生态安全。探寻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道,传播世界遗产的科学与自然人文之美,贵州竭尽全力。荔波喀斯特是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近年来,当地通过持续开展喀斯特生态修复,推进了遗产地绿色高质量发展。统计显示,“十三五”以来,荔波已完成营造林25.16万亩,石漠化治理37.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64.84%提高到当前的71.97%。“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卧龙潭瀑布。姚先顿 摄2020年,在6年一轮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定期报告(第三轮)中,评估专家对荔波遗产地给予了“访项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是无缺憾的”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得以保持”的评价。作为中国西南土司城堡的代表的海龙屯遗址,文物保护工作的精细度堪比绣花,一段200米的古城墙,修缮工程往往要耗时整年。航拍遵义海龙屯的飞龙关。侯宇 摄2019年4月,海龙屯海潮寺修缮项目因在“最小干预现状、最大化保存历史信息”方面表现突出,并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获评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因为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及其缓冲区的大部分区域此前并不属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尽快将施秉喀斯特尽快纳入法律法规的保护管理轨道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黔东南州施秉云台山。王云 摄 2018年,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批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作为贵州省最“年轻”的世界自然遗产,申遗成功之后,梵净山已成为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人间仙境梵净山。 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按照“旅游+”发展理念,当地拆除了梵净山景区内的宾馆和其他附属设施,选择在梵净山脚下的亚木沟、江口云舍、寨沙等地聚力打造升级版乡村旅游业态。形成了山上游、山下住,山上吸引力、山下生产力的生态旅游的新路径。素有“公园省”美誉的贵州,已形成了“东有梵净山、南有荔波、北有赤水、中有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精品格局。近年来,贵州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让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发展红利,探索出一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常乐的绿色发展之路。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贵州人民正在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石小杰

编审:杨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