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武夷山茶历史文化

2022-04-05 11:28:22热度:64°C

“茶洞”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武夷山闹了一场瘟疫。山中一樵翁,常以草药为乡民治病,一天上山采药,不慎跌入峡谷。遇一仙翁路过,乃施以“仙丹玉液”,樵翁顷刻醒来。仙翁赠给樵翁一根茶枝并授以种法。说茶汁能治百病,茶枝可扦插繁殖。于是樵翁将茶枝插入“幽微碧玉洞天”岩洞里的泉边涧土之中。三天后,茶树长大,枝繁叶茂。茶叶解除了乡民的病患,从此这里就被称为茶洞。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范仲淹《斗茶歌》摩崖石刻)

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1、武夷岩茶有神奇的疗效有关;

•2、武夷岩茶是无性扦插繁殖的。

•3、武夷岩茶自古就与神仙结缘。 苦茶轻身且有助于羽化登仙。

( 群峰环抱,涧壑幽深,名泉汇萃的“茶洞”)

茶洞得名,源于生态:

这里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适宜的土壤和气候,造就了岩茶的优良品质。清李卷《茶洞作武夷茶歌》,对武夷岩茶的栽培、气候、地质、采摘、制作、冲泡、品尝以岩茶的色、香、味、形都有极富诗意的描绘。

如:“芳丛片甲石岩白”、“香比兰芬色如雪”、“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所以,茶洞之得名,源于极佳的生长环境,所产之茶,甲于武夷。

“崖韵悠长晚甘侯”——唐代饼茶

崖韵悠长晚甘侯

•唐荪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之。”

•清蒋蘅《晚甘侯传》:“晚甘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唐徐夤茶诗摩崖石 )

徐夤茶诗的文化信息:

1、武夷岩茶一年可采四次,头春茶为茶中仙品。陆廷灿《续茶经》记载:“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

武夷采茶图

2、开采之日还要举行“喊山祭祀”。喊山始于唐而盛于宋,元代沿用。其祭茶神,初为茶圣陆羽,后改为神人武夷君。

武夷茶祭喊山所祭之茶神武夷君

3、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面,这是一种加入香料配制成的片状茶型,且有“飞鹊”之类装饰图案。

4、武夷岩茶开始进贡朝廷,且常被皇帝用来赏赐臣下,是为莫大荣耀。

武夷山永生岩茶厂仿制的贡茶

5、品饮方法是将饼茶焙干,用茶碾研为茶末,和水而煮,不同明后散茶的撮泡法。

6、品饮用水也很讲究,好水才能出好茶。“北山泉”即当时武夷名泉之一。

斗茶品出第一香——宋代斗茶

朱熹茶诗摩崖石刻

宋代茶文化兴盛的原因:

1、列入贡茶,身价倍增。

苏轼有诗为证:“争新买宠各出异,今年斗品充官茶。”

2、文人云集,雅好品茶。

《崇安新县志》曰:“宋时范仲淹、苏轼、蔡襄、丁渭、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名天下。”

3、三教共山,品茶味道。

中国文化中心南移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地区,三教中人风流云从,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促文,品茶论道,诚为一件文化盛事。

文人茶诗美文:

1、苏轼《叶嘉传》中“养高不仕,好游名山…不为时采,遗香后世,少植节操。…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常为人嫉,…清白之士,气飘然若浮云,”无不以茶自况,品茶味道,寄寓茶以崇高的人格理想。

2、范仲淹《斗茶歌》的文化意蕴:

⑴贡茶称为龙凤团饼茶,形制精美,名称雅致,富有诗情画意。如“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⑵斗茶首先是选拔贡茶的方法,如“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其次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好并以此为尚、如痴如醉,如“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斗茶图

⑶斗茶对茶具和水质都要求极高。“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故而韵味隽永清香悠长,“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⑷斗茶既是茶艺的较量,更是茶道的寄托,“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5)斗茶还寄予了养生之道,如“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敕建御茶有石刻——元代御茶园:

元代御茶园敕建御茶园的摩崖石刻

敕建御茶园的摩崖石刻 :

“县尹孙瑀奉上司命,建茶焙,拜发殿,衙、厅、门、庑、亭、井一新。大德十年,再同新教官詹从祥监造茶品。同游教官刘棠、道士徐守真、时场官社亨江文。 詹文德书。”

岩刻为建御茶园后4年,茶官等前来采茶焙制的纪事。

昔日御茶园,今日品种园

元代贡茶的新发展:

1、大德五年(1301年)正式建立“御茶园”、创建官焙局,武夷贡茶 数量大增。元以后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

2、除了继续唐宋以来的饼茶制作以外,还出现了散茶生产,且越来越占重要地位。饼茶主要是皇室宫廷所用贡品,散茶则为民间日用。元人蔡廷秀《茶灶诗》曰:“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说明散茶的出现。

3、元代茶叶的饮用,主要还是沿用前人的煎煮法。但是已经开始较为普遍的使用直接焙干的茶叶煎煮的清茶,发展到明代,泡茶法更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贡茶唯有武夷胜——明代岩茶:

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乙酉春书明人许次纾《茶疏》

散茶始于明初: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诏令产茶之地,禁止碾揉蒸青团茶,“惟采茶芽以进”(《枣林杂俎》)。这一举措,实质是将唐宋以来灸烤煮饮团饼茶,改为直接冲泡散条茶的“一瀹而啜”法,开我国数百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武夷山御茶园存续260年(嘉庆三十六年1557)后随废。

绿茶制作始于明代:

明代不仅将饼茶改为散条茶,而且将蒸青改造为炒青法,当时武夷芽茶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此后,武夷茶逐渐由碾揉蒸青团茶转向炒青绿茶。明人认为“碾造愈工,茶性愈失” 。因此,明代制茶法的改变为今后绿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到了明中后期,绿茶制作臻于完善。

乌龙茶创于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武夷茶出现了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乌龙茶。武夷岩茶兼取绿茶和红茶制作技艺之长,形成兼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醇厚的独特“崖韵”,已经取代了唐人推崇的阳羡茶和宋人推崇的建州茶,在众多贡茶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被誉为江南第一茶。

应接不暇吃茶处——清代岩茶:

摩崖石刻:庞公吃茶处

庞公吃茶的民间故事:

康熙四十年,建州太守庞垲携友微服视察茶事,在武夷山金谷岩饮茶歇息,迟迟不见店主上前招呼,幕僚看不过去,就题笔写下“庞公吃茶处”几字。店主一见,知道是官差到此,急忙上前陪礼道歉。庞垲知道店主一则不认识自己,二则店里繁忙,不是有意怠慢,遂题笔写下“应接不暇” ,表示理解。后来店主将之刻在岩壁上,以示歉意。

武夷山盛产茶叶。金谷岩时为重要渡口,水陆游人辐辏,茶馆林立。民间故事从侧面说明当时武夷山茶业兴旺、商品繁荣、货运繁忙的景象。

摩崖石刻:应接不暇

清代武夷岩茶的发展:

1、茶之采:据陆廷灿《续茶经》,年可四采,头春、二春、三春、秋露。其中秋露香浓味佳,为来年计,惜乎不能多采。

2、茶之制:据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红半青。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乌龙茶起源之争可以息诉矣。

3、茶之韵:据陆廷灿《续茶经》, “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清、浊不同,…秋中采者为秋露白,最香。须种植、采摘、烘焙得宜,则香、味两绝。”

清代保护茶农利益的官府文告刻词

题刻全文:

福建分巡延、建、邵道按察使司、佥事白□为严禁蠹棍藉名官价买茶,以杜扰害事。照得崇邑武夷乃自古名山、闽中胜迹,向有高人栖隐,现今僧众焚修樵,赖产茶以资清供,自宜官民无扰。近访有衙门蠹役、势恶土豪,勾通本地奸牙,每遇清明节,棍藉称采买牙茶,百般刁指,扰害僧人,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本山住持僧人及一切居民知悉:如有前项蠹棍,不遵示禁,仍前藉称官买芽茶,不依民价亏短勒索者,本道查访得实,即行拿究,定将蠹役于衙,以索诈例从重治罪,决不宽容,勿贻脐噬。特示。

康熙叁拾伍年二月 日给 沾恩僧道勒石

山中僧道为感激地方长官主持正义,特将告示镌于岩间。

绿叶镶红边的武夷岩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岩骨花香有神韵-武夷茶的崖韵

“岩骨花香”是 “崖韵”的高度概括。

“岩骨” 是指岩茶吸收了岩石中大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在加工过程中次生的化学元素,极有利于养生,且味道醇厚,久泡不衰;

“花香” 是指岩茶吸附了深山中花草树木的清香,香高味远,极为清香。

九龙窼摩崖石刻“石乳流香” 也是对武夷岩茶“岩骨花香” 的高度概括。

优质茶叶的决定条件:

1、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茶经》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表层腐植质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种茶。

2、适制岩茶的品种资源: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品种资源极其丰富,且大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如“四大名丛”就是历代选育的必然结果。

3、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工艺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的精华。在制作过程中既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

岩茶焙制的工艺程序: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

武夷山四大茗丛:

白鸡冠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袁枚品茗论山图

国饮珍品大红袍 ——武夷茶王:

摩崖石刻:茶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