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国茶毛尖的现状

2022-03-28 22:20:26热度:62°C

正月采茶闹洋洋,客来客往拜新年。

客来妹妹忙招待,堂前堂后笑语甜。

二月采茶茶叶发,妹妹提篮上茶山。

隔山听见郎唱歌,采茶一天不满篮。

三月采茶茶叶青,妹妹茶下绣手巾。

绣个蝴蝶绕茶花,一针丝线二针情。

四月采茶茶叶贵,茶叶树下妹妹忙。

摘得茶叶谷秧老,心想得郎帮插秧。

五月采茶野猪多,闯进茶园断茶枝。

闯进茶园踩茶地,盼望郎来守茶枝。

……

——贵州布依族《采茶歌》

 

三月采茶茶叶青,

妹妹茶下绣手巾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毛尖访茶记 

宽庭女主人:陈玉莲 

     

        三月,原以为茶芽会纷纷出头,茶山处处是忙碌的景象,却不想今年气温偏低,倒春寒一场接着一场,全国的茶树大多尚未醒来,各地茶友纷纷吐槽:今年的茶还没发芽……独有国茶的家乡——都匀 

        按照以往节奏,都匀毛尖镇已安排好,3月18日举行“毛尖镇千人游茶山”活动。

        2017年3月17日,我们按计划,从成都和天津两地飞抵贵州龙洞堡国际机场,再坐一小时车程,抵达采访目的地——都匀市。

        都匀市属贵州省黔南州,全称很长,生活着水族,苗族,布依等族……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为州政府所在地。 

        到达的第一顿晚餐,因感冒着凉,闻着油腻腻的菜味就不舒服,我接过一杯都匀毛尖茶,告辞躲进安静的房间,趴在桌上,捧着热热的茶杯休息。

        看鲜嫩的茶芽在杯中起伏,心里渐渐舒畅起来,如浴春风的感觉;嗅着清香氤氲、色彩嫩黄的茶汤,再轻啜几口,饱满的春天的滋味,像知已一般将我抚慰安顿。

        初识都匀毛尖,它的温暖和轻柔、它的细嫩和芳芬……就这样让人感动了! 

        俗话说:三月的天,孩子的脸。春日上茶山,最易伤风感冒,何况今年春天,气温更为多变,陪同我们的朱局,还有天津的胡炜都先后感冒了。好在主办方安排妥当,才让几乎天天下雨的采访,进展得 较为顺利。我呢,拿出早早准备好的川调丸,用毛尖茶下药,再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如此下来,倒也无碍。

团山有个送茶人

 

        都匀毛尖,以前叫鱼钩茶,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名的呢? 

        话说1915年,鱼钩茶和茅台酒一起,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双双获奖。当时的《欧洲时报》,如此评价袁世凯执政时期,中国在时间短、经费少的情况下,从31个参展国中脱颖而出,总共拿到1211个奖项的优异成果:

        “1910年,代表中国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中国五千年的国运处于前所未有的底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知识精英并没有丧失信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步世界并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衰落后可以再复兴的原因。” 

        那时,茅台酒还不叫茅台酒,一个叫乐嘉藻的贵州人,当时是一位参展负责人,他将他十分了解的参展贵州酒,“华茅”和“王茅”合并为“茅台酒”,再将当时老土的“烧房出品”改为“茅台造酒公司”。尽管如此,展会上仍然没有吸引到人们的眼光,乐嘉藻灵机一动,“失手”摔落茅台,酒香四溢,茅台从此香天下。

        当时,鱼钩茶战胜印度茶,巴西茶,日本茶,西非茶,在茶叶类比赛中斩获7枚大奖,重塑了中国茶叶的形象。

 

        从鱼钩茶,到更名都匀毛尖,始于1956年。

        当时,新中国解放不久,团山乡一个叫谭修凯的村会计,在《贵州农民报》上看见一篇《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境送虎皮》的报导,萌生了要向毛主席献好茶的想法。

        采访时,我们在团山见到谭修凯时,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说到当年送茶的事,老人家还历历在目,他告诉我们:

        当时,村里领导不同意他送茶的想法。他便委托妹妹谭修芬,约了9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只采那些一丫含苞,一丫半展,两个丫头的青茶。1956年4月4日,谭修凯将精心制作的茶叶装进了自制的木盒中,并写了一封信:

        “毛主席,请您收下我们共青团代表乡亲父老寄上的茶叶,感谢您和党中央的领导,让我们当家作主。为表心意,寄几斤我们都匀的特产——鱼钩茶,请您品尝。”

        九天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茶农高级社共青团支部:你们寄给毛主席的茶叶已收到,中央曾有规定,不准给毛主席寄东西,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十六元作成本费。”

        信是打字机打的,下面是毛主席亲笔签字:

        “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我看此茶叶可命名毛尖茶,毛泽东。”

        大家奔走相告,争相传阅。当天晚上,村里开会庆贺,大家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来信。第二天,村里的年青人响应毛主席“今后山坡上多种茶”的号召,上山开荒,办起了“共青团茶园”。“鱼钩茶”正式更名“毛尖茶”。

        后来,人们成群结队到团山参观学习,观摩毛主席手迹。县文工团在团山演出一个多星期。

        那封信一直由谭修凯珍藏着。文化大革命开始,谭修凯被打成“四类分子”,一次民兵抄家之后,这封信永远地消失了。

 

        其实,毛尖所在的黔茶,属于中国最早的茶树发源地之一,即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贵州现有各类茶树品种资源600多种,是中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专列一节,介绍黔地所属思州、播州、费州、夷州的茶叶,惜位置偏远,情况不详,但“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史料记载,汉武帝时代,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枸酱、茶、雄黄、丹参等商品。黔茶在随后的历史中,一直是重要的地方特色贡品。

        至明代,朱元璋品尝到都云绿茶,当时,都匀原名都云,明洪武年,当时的皇帝认为云变幻莫测,此地偏远,不好管理,遂改云为匀,从此名都匀。

        话说朱元璋深感散茶之方便,而当时的饼茶,无论加工和品饮都不方便,遂发诏“罢造龙团,唯采茶以进。”从此,中国茶由饼形,重新恢复为散形。

        后来,崇祯皇帝品尝了都匀绿茶后说:所贡之茶,历朝有名,生时为枪,熟时似钩,赐名“鱼钩”茶。

 

        再后来,1915年,鱼钩茶在巴拿巴万国博览会上崭露头角,与中国一千多宗产品一起获奖。

        1956年,毛泽东主席更名为“毛尖”茶。

        1982年,在全国第一次名茶评比会上,从300多种茶样比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第二名,令许多老茶客跌破眼镜,都匀毛尖再次让国人刮目相看,当时,《经济日报》称:都匀毛尖茶进入前三甲,是此次评比最大的爆冷! 

        写到这里,我有一个大大的疑问:

        都匀毛尖的名气这么大,为什么在全国并没有那么出名呢?它有那么好的生态环境;它又有那么好的种植习惯——不施农药化肥;历史上,它又有那么好的名声。

        莫非真是地域太偏远,养在深山人未识吗?????!

        是营销,是宣传,还是各地有各地的消费习惯?????!

 

        品一口甜香细嫩的都匀毛尖,想起都匀的茶人蔡邦红曾说,他的茶从来不缺人买,每年还有很多朋友但价格低……

        想起茶还没上市的都匀街头,摆着一筐筐收购来的早春川茶,赣茶,滇茶充当毛尖,以次充好,仍然有人买来当毛尖送人……

        想起非遗传承人张子全说:从前的茶,做好了要在石灰缸里存放一阵再取出来卖,可是现在的人都等不及,马上就要……

        想起文艺青年、墨冲的茶人孟荣芳说,为什么我做的茶就是没有人知道,??!

想起归兰乡种茶人罗老德说:有人做坏了市场 ,败坏了名声……

想起毛尖镇采茶妹说:我父母种了一辈子的国茶毛尖,经济上却是拿低保的贫困户……

我竟无言以对…………不忍直视……

 

        市场追着茶人跑,茶人追着市场跑,一味地要快,要早,要漂亮,要肥厚,要便宜……到头来,不顾自然规律,自己害自己,中国的农产品,不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么?!

        最后,只有那些坚持按自然规律做农业,产品才能真正生存,土地才能后续有力……

        贵州,不就是这么一直在坚持绿色发展么?!一位领导向我们介绍说,这也要感谢贵州的领导,当年,当沿海的大量工厂内撒,需要寻地建厂,贵州也需要经济建设时,贵州却坚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保护了这里的生态建设。

 

        那一天,在小围寨团山子村,我们看到了本次采访中年纪最大和最小的采茶人:一个年近90岁的老奶奶,在茶山上面的斜坡上精神矍铄地采茶;一个3岁的小男娃,随着父母,也坐在茶山下面的斜坡上萌萌地采茶……团山的茶山,有很多人在边聊天边采茶,有夫妻、有家人,有朋友、也有姐妹。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位布依族奶爸,后面背着娃娃,前面背着茶筐,正采完茶回家吃饭,我们看他的茶筐,他的笑竟是一脸羞涩,是觉得自己采得不够多吗?

未完待续……2017/4/22,谷雨,写于成都宽庭

特别鸣谢:黔南州都匀市茶叶局

此文原载《茶风雅颂》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自主发布信息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