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对七万家茶场与一家立顿的再思考

2021-03-04 13:06:32热度:117°C

 7万家场与1家立顿,数量上不对等,产值上也不对等……一个植根于茶乡故土的群体,比不上一家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企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中国茶企逐渐强大起来,这种孰优孰劣、孰强孰弱,谁更有未来的争锋,远没有出现停歇的征兆,反而有越来激烈的阵势。

  如何科学、历史地看待这种局势?记者日前专访了茶叶专家詹罗九教授。

  “知其然”

  记者:近来有些茶业界人士,以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与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比较,来说中国茶业,您有什么感想?

  詹罗九:我在一些报刊和杂志上也看到了一些专家的有关文章。说“在中国,联合利华的立顿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是仅次于它的本土竞争对手的三倍”;“中国7万家茶场为啥抵不上一个‘立顿’茶?”。说“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有一个好的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穏定的消费对象。”我看说的都是实话。

  记者:你个人对此有何感想呢?

  詹罗九:与立顿比,中国企业的差距很大!与中国茶叶的过去比,这些年的发展很快!这些是实话,即“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我想应该问一个“为什么”。这就要研究“立顿的企业史”、研究“中国茶叶经济史”,这些都是经济史、企业史专家的课题,非专家们说三道四于事无补。

  更要“知其所以然”

  记者:您是怎样思考这些问题的?

  詹罗九:思考是有一些,研究谈不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不可能有“立顿”脱颖而出。这是我要说的第一句话。但不是说中国茶叶企业未来无所作为。要问为什么,必须认真研究立顿企业史及企业环境,以及中国茶叶企业历史和现状。

  记者:您觉得立顿经验主要是指什么?

  詹罗九:要认真研究立顿企业史及企业环境。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立顿红茶公司,成立于第一次全球化时代,且处于英国工业革命和茶叶消费、茶叶贸易扩张期,茶叶经济在当时大英帝国举足轻重。1972年联合利华收购立顿,正值第二次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赶上了全球化加速的机遇,可当今中国茶叶经济已“边缘化”了,1886年前的辉煌不可能再来。总之,立顿的成功有它的独特性和偶然性,很难模仿。

  记者:您怎么看待我们国家的茶业史?

  詹罗九:首先要加强中国茶业史研究。不能总是天天念陆羽《茶经》。这些年茶史研究的书见过一些,但基本上还是处于史料收集、整理、考证,有建树的尚不多见。茶在中国古代、近代的特殊地位,很有意思。

  记者:您怎么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茶业发展?

  詹罗九:1978-2008年,中国茶叶生产量年均递增4.975%。即使扣除价格因素,中国茶叶经济总额,亦大大超过总销量的增速。因为名优茶开发,现时的茶叶质量系数比计划经济年代有显著地提高。茶叶经济业绩卓著,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

  但几十年的时间,毕竟太短,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还有待时日。

  记者:您怎样评价目前的现状?

  詹罗九:“7万家茶场”、“产品质量问题;国内市场过度竞争;海外售价太低、利润微薄;品牌塑造水平不高”、“8000万农民在茶园内劳作”、种茶户“平均面积不足0.2公顷”等,就是中国茶业经济现状的写照。我过去的论文里,也都有类似的个案和综述。

  与烟草和酒类不同,茶业行业集中度太低,市场竞争过度。究其原因,一是产品生产技术简单;二是许多穷乡僻壤茶区就业机会少,种茶户有延长产业链的冲动,集种茶、制茶、卖茶为一体的农户偏多;三是交易成本偏高,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受损,难扩大经营规模。

  记者:行业集中度太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詹罗九: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简单地说,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尚在艰难地推进之中。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要有一个过程,天上不会掉下一个“中国立顿”。今日中国之茶业也不一定要为没有“立顿”而遗憾。

  变局与谋策

  记者:企业应该怎么应对呢?

  詹罗九:中国目前茶叶经营主体有多种,包括兼业种茶户、兼业制茶户、个体茶商、茶场、茶厂、茶叶公司等。有些企业专营茶园、加工或销售的某一环节,规模较大的公司集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个体业主多为农民,以茶为业,因其生产成本低,经营灵活,近期内很难被驱出市场。较大的公司扩张就比较困难。当然,随着中囯城市化,农村人口减少,上述情况必将发生变化。

  近期内,我建议公司不要盲目扩张,应在做好做强的基础上,逐渐做大。扩张成本高,管理水平低,是影响规模经营的主要原因。

  记者:看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种茶农户和小茶厂必将淘汰出局?

  詹罗九:情况不是你想象的这样简单。目前中国台湾、日本静冈还有许多小茶园。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场,在当今世界并不少见。

  记者:有人主张用工业化的理念来组织农业生产,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詹罗九:从某种悥义上说,“立顿”是英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快捷化消费,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是成功的,但不是唯一的。二百多年的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越演越烈,至今仍没有被扼制的势态,全球气候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我认为任何企业经营模式,都可能被更先进更合理的取代,作为茶叶企业,具有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才是难能可贵的。

  “立顿”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简单模仿。我这里说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企业体制或企业制度,制度是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的产物。

  记者:难道还有其他的生产模式吗?

  詹罗九:模式可能很多,应根据具体要求和条件进行创新。我仅举一例——社区支持农业(CSA)。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瑞士,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上门。后来,这种模式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目前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及亚洲都有了一定发展,仅北美就有上千个CSA农场,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

  CSA注重环保,提倡健康生产、生活方式:一切农活都是手工操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催熟剂等影响庄稼正常生长的化学药物,等等。提倡大家吃有机绿色蔬菜。如今的美国已经有2000多家农场采用这种模式。

  我想CSA作为一种模式,可以在生态环境优良的茶园进行试验,以缩短从茶园到茶杯的距离,有效地解决茶叶安全问题。

  记者:政府监管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詹罗九:茶叶市场茶叶专业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