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叶市场建设需要降温

2021-03-04 12:11:33热度:122°C

编者按:本周不少地方的气温都达到高达37℃,有的甚至突破40℃,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记录,于是,“降温”就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不光天气,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在股票市场方面,在楼市方面,“降温”也成了非常热门的话题。至于业,在今年以来关于普洱茶市场不断深入的讨论中,“降温”也成了市场上最响亮的声音。普洱茶市场“降温”的呼声还在耳边回响,近日,关于兴建茶叶市场的热潮需要降温的呼声又响了起来。浙江新昌县浙东名茶市场管委会主任赵玉汀近日给本报来信,从茶叶市场建设的发展过程谈起,逐步深入,并揭示和分析了茶叶市场目前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提出茶叶市场建设需要降温的观点。记者随即就茶叶交易市场是否需要“降温”,对相关市场和人士进行了采访调查。以下两篇文章即分别为赵玉汀主任《茶叶市场建设需要降温》原文和记者的采访调查。

茶叶市场建设发展过程

自我国全面放开农副产品购销以来,各地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茶叶批发市场在经济转轨时期,以全新的流通方式,解决了千家万户生产的卖难问题,对促进茶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铁观音作用。回顾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实行农副产品流通全面放开制度,原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体制解体,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形成了千家万户抓生产,千军万马搞流通的新格局。各级政府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开始重视茶叶批发市场的建设,第一代茶叶批发市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市场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带有很大的探索性。一般规模不大,设施简单,功能单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它为广大茶农茶商提供了一个合法、有序、必要的交易场所;农民自产自销,替代了国家统购统销的单一流通格局。它是在经济转型时期衍生的产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与活力。

二是城镇建设发展阶段。伴随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把建市场作为推进茶乡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开始注重市场建设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为茶叶批发市场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各级政府竭尽所能,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等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市场数量增加,档次全面提升,规模也较大,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建设进入黄金时期。

三是商业地产投资介入阶段。由于各级各部门加大了茶知识的普及和茶文化宣传,茶叶消费市场不断拓宽,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支撑了我国茶叶批发市场持续兴旺。市场商铺出租率高、投资效益好已成不争的事实。许多地产商受国家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瞄准了商业地产的投资空间,与政府招商引资的冲动一拍即合,掀起了第三代市场投资扩张热潮。这些市场一般规模宏大,少的几十亩、几百亩,大则上千亩,规模大大超过以前。市场设施齐全、装修档次高、有特色、硬件优势明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投资商巨额资金进入,茶叶批发市场持续扩张,使广大有识之士多年来呼吁适度控制市场盲目发展的建议显得苍白无力。

茶叶市场建设“三忧”

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建设不断升温,是喜是忧?从现象上看,该是喜,无论在全面提升市场档次方面,还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方面,不断升温的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对当前茶产业是会产生积极作用的。但从长远看是忧,当前我国茶叶市场有“三忧”。

一是市场布局缺乏科学论证,规模超前。茶叶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饮料,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毫无疑问,茶叶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这个潜在市场有一个培育过程,因此,茶叶批发市场规模一定要与现实消费市场相适应。从营销学上讲,有一个市场切刈的命题。任何市场都有一个辐射半径,市场布局应按这个半径来设置,这叫市场切刈。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多个市场,就是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流通成本,导致无序竞争。而目前这个问题普遍被忽视。

二是同质竞争,商业利润下滑,导致行业发展后劲趋弱。在销区,一个城市建多个市场,产区每个县市建市场,档次越建越高,规模越建越大,商铺少则上千户,多则五六千户,市场建筑风格大同小异,经营品种大致雷同,连产品摆放也无多大区别,如许多家“小超市”,集合成一个“大超市”,缺乏差异性,同质化竞争越演越烈。据不完全调查,近几年有的市场接近1/3的商户亏损,或很少利润。处于勉强支撑着门面的尴尬局面。

三是投资商为追求目标利润,打破了茶产业原来的利润分配格局,茶商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商投入追求效益,这是天经地义的,而茶商的销售额不是随市场硬件改善而会同步增长的。一些小本经营的商户已感到不堪重负,许多茶商反映,一年到头赚来的钱刚够付房租。因为投资商利益是刚性的,茶商始终处于无力讨价还价的地位。这种扭曲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很难改变的。而导致茶商的微利或者亏损,正说明茶产业发展的后劲不是强劲而是趋弱。茶叶经营环节上出了问题,会使整个产业链发生连锁反应,必然会影响茶农生产的积极性。

给茶叶市场建设“降温”

可以预见,伴随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国际商业巨头进入茶叶行业是迟早的事。“沃尔玛”式连锁店将在中华大地上崛起,新的经营业态、管理理念、思想观念将对传统的茶叶批发市场会带来致命的冲击。

由于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长期性及茶叶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的特殊性,犹如一堵无形的墙,延缓了这个冲击。试问:如果经过若干年以后,农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分散的土地集中到大户手中,实现了农场化规模生产、品牌经营,超大型的产地茶叶批发市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在城市,如果“沃尔玛”式超市进入茶叶行业,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超强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广泛运用,我们千篇一律的茶叶批发市场还能立得住脚吗?如果上述发展趋势推断中国茶成立,那么目前我国在茶叶市场建设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是“降温”,而不是升温。如何降,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控制投资的规模。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群,几千户商户在那里赤膊竞争,潜伏着投资冲动。在产区,不考虑市场的辐射半径,一味地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建市场,不少是冠名“国”字号的超大型市场,这是明显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等方面严格把关,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忌盲目投资,否则,最终受损的是整个行业。

二是推行市场“双准入制”。所谓“双准入制”,一是要对进入市场的经销商设置一定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一定的资格才能入驻市场,这样茶商的队伍素质会发生质的提高,对提升市场档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是产品准入,凡进入市场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各种证照标识齐全,“三无产品一律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这两个准入,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这样既有利于市场有序竞争,有利于培育“国”字号茶叶龙头企业,与国际茶商抗衡,又能有效地控制市场的盲目扩张,促进茶叶批发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绿林茶叶茶叶炮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