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八亩后,岭上茶香飘满园

2021-03-03 14:17:21热度:99°C

  第一印象:

  清新

  八亩后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去年台风“桑美”过后,我曾随救灾的队伍来到过这个边远山村,那时这里满目疮痍。

  今天我为了描绘一个魅力乡村又来到这里,在车上我有些好奇:一个受灾严重、经济落后的山村有何魅力?

  是茶。当我发现时,我已为满山茶园所包围,一垄一垄,在一个个小山包上郁郁葱葱,汽车仿佛甲虫,沿着茶叶的脉络前行。

  冬日天高云淡,我顺着景观小路登高四顾,只见四面茶山,多置小亭,低谷青畦,萧条季节却现一片勃勃生机。山间谷中阡陌相连,公路上少有车行,只有两排绿色路灯挺立,隐入山背,土路倒是热闹,人行牛踱,蜿蜒天际。一个挑着木柴的老人唱着嘹远的山歌正下山来,当回荡山谷的歌声渐消,山脚下的古朴木屋已是炊烟袅袅。

  下山来,是一弯半月圆池,水色幽深,雕栏考究。沿池走去会发现路边是些曾经旺盛现已枯黄的狗尾巴草,大丛大丛的,越发衬出山中茶绿的难能可贵。

  入园品茶,在恬淡的茶室里,着蓝布印花小褂的女子轻轻为我沏上一杯“五凤香茗”,玻璃杯中叶芽萌动,轻逸香气若有若无地散开,一份暖意就开始游走了。

  可我还是记挂那些疮痍,出屋细觅,只见远远一派繁忙,倒塌的厂房已重新矗立,而民居处正热火朝天。据说,灾难的伤痛已被淡忘,茶园人家只盼早摘春茶,再过和乐生活。

  魅力故事

  五件蓑衣五把锄头起家

  当年“四个五”,今日满山茶。上世纪70年代,由李孔宗等五名党员,靠着集资的50元钱,穿着五件蓑衣,用五把锄头开出了今日八亩后村千亩茶园。

  今年68岁的李孔宗是八亩后村的老支书,据他介绍,过去的八亩后村因山区生产单一,全村男女除种山、砍柴外,别无收入。村人自嘲,“五凤山区十八窟,小路好进不好出,吃的是地瓜丝,啃的是臭鱼骨。”

  1968年,带着村里的生产队前往福建白琳贩卖柴火的李孔宗发现,当地气候、土质条件与村里大致相同,却因种植茶叶人家富足。当时茶叶紧俏,如能引种将扭转山区赤贫局面。充分考虑了各方情况,李孔宗决定开垦荒山建茶园。

  用全村6支生产队凑出的50元钱,扛着自家的锄头,李孔宗带着李圣元、杨文春等4名党员在山中破庙安了营。他们带头做义工,一干就是10年。

  “那时候就怕天冷。”李孔宗说。破庙没有窗户,瓦片也早被掀去大半,每到冬天,山风呼啸突入庙中,只能用稻草、麻袋御寒的他们挤做一团,相偎取暖。夜里冻得睡不安生,黎明时分寒霜降,身体被冻僵的人们赶紧起床活动,一天劳作由此开始。

  10年间,支书领头,村民跟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就了千亩山地茶园。这就是八亩后茶园的雏形。

  浙大茶学教授取名

  教授对于八亩后人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教授,可是教授却有个人人皆知的“儿子”,叫“五凤香茗”。

  52岁的骆耀平是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2003年4月,他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了八亩后村。4年里,他一直往返于教室、田间。

  初来八亩后的骆耀平发现本地茶叶香气高、品质好、口感鲜爽,却长期装在批发桶里套着“龙井”等品牌低价销售。他便带着茶叶前往省农业厅推荐,谷雨前的上等茶每公斤45元仍无人应价。“就因为没品牌!说实话45元的价格我都不想卖,舍不得。”骆耀平回忆说。

  回村后,他一边指导村里改善茶园管理,推进无公害有机茶园建设,一边引进新设备、新加工技术,进行茶叶精加工。当年4月,八亩后茶叶定名“五凤香茗”;12月,八亩后茶园获得农业部无公害认证。“第2年的谷雨前上等茶价格就翻了一倍多,上海的茶商还特地赶到村里以每公斤100元的价格买茶。”骆耀平笑得很开心。

  从最初在锡箔茶包上贴“五凤香茗”白纸的简易包装到今日小罐礼盒装,从全县各地分送到供不应求,从参加省级茶叶评比到获取国际茶博会金奖,“五凤香茗”每一次进步都有骆耀平的一分辛劳。现在八亩后的茶叶值钱了,谷雨前的上等茶能卖到每公斤800元的高价,更创出了每公斤4000元的天价。可教授还是日夜工作在田边,“我们还要向前。”

  打造“温州梅家坞”

  “我们要建一个有山区特色的‘温州梅家坞’。”村委会主任李步生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的万亩茶园肯定地说。

  八亩后村的五凤香茗园,海拔400余米,全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云雾缭绕,土层深厚,十分适宜茶叶生长。2006年3月5日首届温州·苍南开茶节就在这里举行。

  “那天光旅游团就来了2000多人,漫山遍野都是,不少还是从杭州、上海赶来的呢。”李步生介绍说。热闹的开茶节上,村里找来了全县60多名采茶女穿上红色绣花小褂展开采茶比赛,让制茶能手们把新采的茶叶现场制作,请茶礼小姐演示茶道为客人们沏上新茶,五凤香茗园打响了。

  再接再厉,李步生马不停蹄地带队前往杭州“梅家坞”参观。于是,五凤香茗园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做山区特色的“温州梅家坞”。

  村里在茶园山顶修建凉亭、木棚,设置游客休闲茶楼,开办茶园特色茶膳。碰上新茶上市时,游客们还可以自己挎上小竹篮上山采茶,再让茶园加工。来自温州的张金胜说:“回家喝自己采的茶,特别香。”

  现在李步生又在计划让村里的民居也加入农家乐服务中,让槟榔芋、山竹笋、茶叶鸭这些特色农家菜从农家灶头端出来。他说:“家家户户农家乐才是真正‘梅家坞’。”




  浙大教授骆耀平手把手地指导八亩后村村民学习茶道。


 


  ▲茶园内的美丽长廊。



  乡村名片:

  八亩后村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山区,是一个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以“茶文化”为核心的岭上茶村。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348户,1508人。

  近年来,八亩后村建起了2家茶叶精制厂,带动村庄经济不断发展,先后获得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林业观光园、市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2006年更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务院扶贫工作整村推进100个典型案例之一。

蓝峰茶叶恩施富硒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