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仰望蒙顶山,品尝蒙顶茶

2021-03-03 14:13:09热度:109°C

中国茶网四川站讯:四川雅安名山县蒙顶山是最早人工种的地方。公元53年,蒙山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蒙顶山,这颗镶嵌在北纬30度那片辽阔的绿野上的明珠,海拔1450多米。山不算高,因茶而声名远播,让人仰望。

初春时节,雾去日出。蒙顶山下的茶马司,是上山必经的地方。当你穿过川流不息的现代文明,走进这座经典、庄严而宁静的院落,你就走进了远古,走进了那段历史的喧嚣与辉煌,你该作怎样的随想和抒怀?

眼前的浮雕和牌坊,在世代人虔诚的铸造中保存下来。墙面虽有些斑驳,但画图仍旧栩栩如生,没有风烛残年的哀伤,而是静静地诉说着蒙顶山的豪迈。

蒙顶山“雨雾蒙沫”,常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雨多且细,形成多云多雾的奇景,加上土壤独特,从而使蒙顶山一带连绵的蒙山成为中国西部传统名茶生产基地。

蒙顶山茶品质优异。边茶贸易始于东汉。由宫廷药用到成为上流社会饮品,再走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唐代,蒙顶山茶声名鹊起,影响广大,被列为贡茶之首,并走出国门。大唐皇帝“钦赠”日本高僧的大礼是“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白居易盛赞“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民谣亦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其意深远,千古流传。

北宋时,蒙山茶是战马最重要的交换物。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设立这留存下来的茶马司。鼎盛时,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千克),”接待民族茶马贸易通商人数一日竟达两千余人,“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四赤(尺)四寸大马一匹。”当时,名山年产边茶约1000吨左右。

蒙顶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眼前的茶马司古墙上的茶马古道图,让你的目光穿过时空的城墙,看到神奇而遥远的路径跃然推进――

一条过雅安―荥经―九襄―泸定,到达康定,史称“大路”,主要以马驮;另一条过天泉―新沟―马鞍―泸定,到达康定,以背伕为主,史称“小路”。两路在康定会合后,再到理塘,过巴塘、昌都等,进入拉萨,再运往不丹、锡金、尼泊尔。

这路,分明是蒙顶山茶铺就而成。穿过历史的记忆,置身这寂静的空间,你静静听,能听见远古风雨如潮,你细细瞧,能瞧见朝圣的步履似浪。箩筐,背篓,盛满了价值和希冀,背伕用手杖戳出的“拐子窝”,折射顽强与铿锵。那挂在先人前额上的汗珠子,还闪着金色的亮光……蒙顶山茶,蒙山人千百年的艰辛和骄傲!

走出茶马司,仰望蒙顶山,拾阶而上。吴理真蒙顶种茶,至今尚存有蒙泉井、皇茶园、甘露石室等古迹,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上山时,种茶世家的当地司机小张就说:“蒙山茶古往今来走得远,那是因为它品质特优。”

品质决定价值。岁月沧桑,褪去的是历史云烟,抹不去的是老百姓的这个信念。靠着这个信念,名山人打出了蒙顶山茶的新天地。

踏进现代茶园,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一望无边的茶树,成片延伸的绿洲,舒坦地环绕起蒙顶山辽阔、起伏的田园。风吹绿野,交响着历史的声音。

在林荫间穿梭,在茶垄里漫步,心为之热,那是因为你已经体验到了当地老百姓发展现代茶产业的决心。

他叫蒲青云,名山县中峰乡二组人,他头埋在茶垄里,弓着身子一个劲地拔草,他说:“虽然除草剂来得快,但我们不能用,政府‘喊’我们用好品质创好牌子,搞生态茶。”

放眼望去,星星点点的小黄板均匀地洒落在茶园,像灿烂的星空,那是生物治虫的新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

名山人铆足了劲,瞄准生态茶、无公害茶大做文章。

品质定在国家标准上。名山人按照《蒙山茶国家标准》,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茶叶产业标准体系。

环绕蒙顶山的88平方公里现代茶叶产业聚集区,为名山的有志农民提供了发挥才智的辽阔疆场。“发展生态茶园,我才知道原来茶叶还可以这样种。”在宽和茶园上班的农民老梁说,这个园区彻底颠覆了他对茶叶种植的认识。“黄板、频振式灭蛾灯物理治虫取代了传统农药,我每天早上来上班,进茶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频振器。”老梁说。

涵盖5个乡镇26个建制村10020户的茶叶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是一个新项目。数百个难忘的日日夜夜,田野里洒下当地干部多少无名英雄的汗水,边开发,边培训,边普及技术。他们为此办了3期培训班,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打破川西丘区传统单家独院的茶业经营方式,呈现在你面前的现代茶产业园才成为这样一片“空中”“地面”综合开发的立体形象。“猪—沼—茶”循环、遮阳网覆盖、低温保鲜、自动化加工,在茶产业区,处处闪烁着现代智慧的光亮。老百姓才得以“当年开建,当年受益”,园区每亩地的产值才从万元到数十万元不断攀升。

回望蒙顶山,一个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生态茶乡,让你赞叹,让你乐不思归。

西洋参配茶叶普洱茶叶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