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贵州石阡苔茶品牌效益好名震海内外

2021-03-03 14:12:10热度:141°C

中国茶网贵州站讯:小小的茶叶让石阡名声大震。

专家论证,石阡苔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都比外地品种要胜几筹,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经农业部检验,该茶致病菌卫生指标、重金属及农残含量,均低于欧盟、日本的标准,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含锌、硒、钾等有益物质。该茶发源于石阡,引种到黔东、黔北、黔东南等地,是贵州特色茶产业的战略品种,曾被人誉为“金不换”和“品牌中的品牌”。

如今,生在大山深处的石阡苔茶不但走出了贵州,还漂洋过海让外国人咂舌。

翻开石阡苔茶的“近代史”: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节茶道论坛评比金奖;2008年,北京迎奥运“国饮杯”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海第15届国际茶文化暨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2009年,石阡苔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同时,在日本静冈国际绿茶评比中获金奖,并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2010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上,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摘取了“贵州三大名茶”的桂冠……这是一场场漂亮的舒展。

2003年以来,石阡县每年至少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苔茶产业的组织、扶持、奖励和贴息,强化茶叶产业带和专业村建设,扩大苔茶种植规模。

石阡县采取“政府引导、农户贷款、财政贴息、统一组织、物化投入”等方式,加大茶叶产业在技术改造、老茶园改造、新茶园建设及规模扩展上的建设力度,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助推茶叶产业发展。

石阡县以“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创建产业品牌”为重点,把新植茶园建设、茶园管理等,作为对各乡镇、各主要帮扶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对完不成任务或消极应付、弄虚作假的实行一把手问责制;对种茶50亩以上的大户新建茶叶加工厂、新购置茶叶加工机具,除正常享受国家、省、地的购机补贴外,县政府还另给予20%的购机补助,对茶叶加工企业年生产干茶产量达到50吨以上的进行奖励。同时与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重点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主、合作社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技术和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知识。

石阡县每年都在整合数千万茶产业资金中,拿出二分之一用于“石阡苔茶”的优选、繁育和种植,办起苗圃近千亩,种植万亩以上。加紧苔茶资源调查和鉴选,保护利用野生茶树资源,根据变异植株选育优良植株,建立种质信息库,快速繁育母本园,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加强科技培训,引导茶农规范种植和加工,多用农家肥,杜绝农残超标。南天公司还向采茶人,发放竹编篾兜以取代塑料袋,确保茶青不被污染。注重栽培管理、加工工艺、产品品质,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品牌梯队,制定分级、定价与品质管理体系,提升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石阡苔茶已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中国茶科所上世纪90年代引石阡苔茶至杭州梅家坞种植,目前四川、重庆、湖南、陕西、安徽、浙江、福建等7省已引种5万余亩。

石阡先后投入1000万元,赴北京、上海、深圳、贵阳等大城市,举办茶叶展销会、新闻发布会等茶事活动。组建茶艺表演队,将石阡苔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土司文化融为一体。

2009年,石阡县将县茶办的茶叶技术员、管理员充实到20余名,同时,面向全县招聘了120名管理员,实现了每个茶叶专业村一名管理员的目标,引导茶农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全力做好茶叶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石阡将以大力实施以打造茶业品牌为核心,建立营销渠道为引导,构建企业集团为支撑的“三大战略”,用三个五年分步实施。

通过多年的强势推进,石阡茶园面积从2002年的1万余亩迅速增加到现在的24.8万亩,建成投产茶园和半投产茶园近10万亩,年产量3000余吨,产值2亿多元。县内多家公司的产品不仅通过了QS认证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还被商务部批准为茶叶出口企业。近年来,作为黔茶中的一支新生力量的石阡苔茶逐渐名气响亮,不仅远销国内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石阡的株茶还大量出口到中亚及非洲地区。

今年,石阡县又制定了“三个四工程”工作思路,即抓住茶叶、温泉、旅游、石材四大产业工程,建好万亩有机苔茶、万亩优质烤烟、万亩生态种草养畜和6000亩工业园区四个示范园工程,夯实交通、水利、城建、民生四项基础工程。如今,石阡县集中打造的大屯万亩苔茶示范园已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响水涧茶叶茶叶大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