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台湾农民大理漾濞大浪坝种出高山有机乌龙茶

2021-03-01 14:39:42热度:127°C

中国茶网资讯:2005年,记者曾在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一处叫“大浪坝”的谷地中采访过几位“移耕”而来的台湾农民,讲述过一段他们直接到大陆投资、合作办农业,祈盼种植出最好的高山乌龙茶的梦想故事。

转眼之间8年过去了,那几位台湾农民在云南的大山深处过得怎么样?他们的艰辛创业收获了什么样的回报?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吗?不久前,记者再次来到大浪坝,听到了一些新的故事。

变化正在发生

仍然是那条滇缅旧路,汽车颠簸着沿着崎岖的山路爬行。与8年前相比,山下的高速路通车很长一段时间了。从老滇缅路往大浪坝去的方向,一条水泥路修的很平。大浪坝所属的河西乡,以及周边几个小村基本都通车了。沿途有一些小卡车是进山拉山货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盘旋上下,一点都不减速。还有一条公交中巴,从县城直抵大浪坝,早上一班,晚上一班,山里人进城方便多了。

山里人说,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几位进山开发的台湾农民有关,毕竟当初县里招商引资时有过通路、通电的承诺。县里有关领导说,进山的路还要扩建,老滇缅路也许会保留下一段作为历史遗迹,其他路段很快要改造新修。不管怎么说,山区建设会越来越成规模,要致富,先修路。

大浪坝本身的变化很明显。办公房、加工车间的厂房、库房、员工宿舍和食堂,以及猪栏、羊圈、鸡舍、鸭舍等等都盖起来了。入夜,场灯火闪亮,卫星电视可以直接接收台湾的电视节目。

更深刻的变化是人。彝族汉子老苏两口子和小儿子、儿媳都与茶场签了约,给茶场打工,同时经营自家的山林。女儿苏文萍在茶场当出纳,属于全职员工,女婿则在茶场开挖掘机,算技术工人。包括自家种的核桃、药材收入和在茶场打工的收入,老苏一家人均收入过万元了。老苏说,以前山里的年轻人总愿意外出打工,如今,山里建了茶场,收入稳定,年轻人踏实了,能留下来了。

  “痴心”不改的林氏兄弟

与朴实的山里人相比,茶场负责人林耀麟、林宗祈兄弟二人却有点不踏实。原因是,他们在创业路上走的太辛苦,太累,太难了。林耀麟对记者说:“我们在做只有傻瓜才肯做的事情。”

林耀麟每年有多一半时间在云南的大山中,最多时10个月在大陆,其他时间回台湾探亲、采购物品。林宗祈主管公司种植加工、市场营销等全面业务,天南地北到处奔波,在大陆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台湾的时间。在大浪坝山里,兄弟二人和茶场工人一同开荒、修路,一同种茶、采茶、做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黢黑精瘦的林耀麟看上去与当地的彝族汉子没什么两样,还是茶农本色。当地人有时候喊他“林先生”,有时喊“老林”,背后还有称其“大林”的(以表示与他弟弟“二林”林宗祈的区别),显然没把他当外人。

劳作时间长,农活辛苦,生活条件不那么舒适如意,这都不是林氏兄弟不开心的原因。毕竟,承租了4000亩山地,种上了冻顶乌龙、铁观音、金萱、翠玉以及云南本地的大叶普洱等多个优质茶叶品种,对于像林氏兄弟那样的台湾茶农而言,已经是梦幻般的人生转折了。更何况,当地政府对前来投资的台湾茶农的支持,包括林耀麟荣任县政协委员的政治待遇,当地农民对林氏兄弟及其事业的认同,无不让林氏兄弟感到满意。那么,他们又有什么不如意之处呢?

关键的问题在于林氏兄弟不满足于生产普通的冻顶乌龙、铁观音,他们的真正梦想是在大陆种出有机茶,种出几十年前台湾人喝过的那种纯正的高山茶。

林耀麟说,30多年前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跟着家里的长辈喝过那时阿里山的高山茶。那种浓郁厚朴的醇香,沁人心脾的滋味,至今似乎仍遗留在他的舌尖上、脑海里。他说,现在在台湾已经种不出那样的茶了。原因是,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改变了土壤的成分,甚至使阿里山的山山水水,让那片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改变了,茶叶的味道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想方设法用后期制作的方法去加工,去“调香”、“烘制”,但你根本无法制作出那种“神魂兼备”、原汁原味的传统高山茶。

  “30年前一杯茶,让人思念到如今。”林宗祈说,他们兄弟怀着一种“痴心”,试图找回阿里山高山茶传统的味道。于是,当他们发现云南大浪坝那一片原生态的土地时,当他们的茶种种下去又顺利成长起来时,他们预感自己的梦想或许很快会实现。

林氏兄弟成立的云南天宝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根扎在云南大理那片烟雾缭绕的莽莽群山中,希望借助大浪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有机的理念促进生态恢复;以生态恢复的理念规范有机种植。实现茶叶有机栽培、畜牧有机养殖、饲料有机种植,形成资源循环、优势互补、高效节约的经营模式,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林宗祈的话说,这正是有机农业的理念。

莫让“痴心”成“妄想”

在大浪坝的8年中,林氏兄弟及其股东们展开了实现梦想的蓝图。

走进大浪坝,可以看到平缓的荒坡已开辟为乌龙茶种植区,陡峭的岭冈为乔木科大叶种茶叶种植区。山谷中的低洼地带,是水生动植物养殖区;原生态沼泽为湿地保护区。坝子内天然杂草地带分为放牧区和草场养护区;封闭的山坳为畜牧养殖区。历经多年探索,目前已形成“豆谷轮耕—有机饲料—有机养殖—有机肥料—有机茶叶”;“低洼蓄水—保护湿地—鹅鸭养殖—水生养殖—肥水采集”;“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生态多样—生物多样—天然防虫”等多个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初步形成了有机种植、资源循环、生态恢复的科学资源配置格局。

谈到有机农业和有机茶,林宗祈颇为自信。他说,在这个行业我是专家,可惜许多同行不认识我而已。他的自信首先来自他拥有的那份专业操守。人们常说,有机种植是“良心事业”。因为目前国家对有机产品的检测最终只能检测农药残留的理化指标,至于有机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是否施用过化肥,是否使用过催芽剂、生长素等,产品中重金属是否超标,其他污染物是否存在,均无从知晓。因此,有机农产品是否真的是“有机”,往往依靠生产者的良心。而林氏兄弟一直信奉“良心事业、良心操守”,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为市场所误导,始终不渝地坚守生态、有机的理念。

在大浪坝,茶叶种植不许用一点化肥,不许用任何农药。茶地除草,施肥、采摘等都是人工作业,减少机器作业的尾气污染。为了使用纯正的农家肥,他们喂养猪、羊、鸡、鸭,甚至规定喂猪、喂鸡的饲料都必须自己配置,不能采购掺有添加剂的产品。为了保持山泉水的品质,种植区内全部铺设暗管,另外还修建了几个小水库,积蓄山泉水、雨水。为了保护好种植区的环境,他们与茶场周边的农民协商约定,要求农民们在自己的山林、农田中同样使用农家肥。

前不久,云南省农业厅有关领导考察大浪坝茶场时发现,那些茶树看上去不怎么高大,似乎不够茁壮,茶园中的杂草茂密,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然而,有同行的专家看出了门道:茶树不高,说明没有使用化肥助催;不清除杂草,为的是让害虫有食物可吃,防止了茶树遭殃,恰恰证明茶园没有使用农药。一句话,这里生产的是真正的有机茶。国家农业部中旅华夏认证中心原主任在大浪坝实地检查时曾说:“这是我看到过的最规范的有机、生态种植企业。”云南省农产品安全中心检检查员陈曦对天宝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评价是“这是最恪守职责的企业”。

耐得住寂寞

能够生产出真正的有机茶,并不意味着有了令人满意的收获。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是,在现在的市场上,高投入生产出的有机茶,未必能卖出一个高价格。林宗祈给记者算了笔账:在同等条件下,与其他茶叶相比,种植有机茶需要更多的投入,8年来,他们的总投入已经超过4000万元。同时,因为有机茶种植是“原生态”的,种植标准要求严苛,产量一定不会高,一般相当于普通高山茶的30%左右。而且,有机茶的外形一定不怎么漂亮,没那么光鲜。按说,物以稀为贵,有机茶的价格应该是普通茶叶的几倍。可是,由于生态“老茶”在市场上久已不见,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并不能辨别出有机茶的特殊之处,许多年轻人从没有品尝过过去那种纯正的高山茶,对现在生产的高山有机茶缺乏认同感。所以,目前市场上有机茶的价格行情不是很好。何况,如今市场上打着“有机茶”旗号的茶叶多如牛毛,大部分所谓“有机茶”并不具备所需要的种植环境、种植条件,根本经不起认真检验。但“假作真时真亦假”,滥竽充数的假“有机茶”牵累了真有机茶,影响了整个市场。

对于有机茶遭遇的种种尴尬,林氏兄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林宗祈说,经营有机种植,必然是一个寂寞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从鲜为人知到知音渐渐增加的过程。他说,搞有机种植,要吃得苦,耐得寂寞。多年来,茶叶市场被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催生剂之类的种植方式误导,纠正这些误导,改变消费者的认识需要时间。当然,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的认证工作,杜绝有机认证工作中的功利色彩,防止认证诚信受损,明确保护品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让有机茶的市场回归其本来面目。

或许是林宗祈“业内专家”的自信让人服膺,或许是林氏兄弟的“良心事业”应有回报,近两年来,“云南大浪坝种出了老味道乌龙茶”的消息在台湾,以及在国内的一些茶商和老茶客中已经不胫而走。台湾每年都有一些茶商、茶客结伴远赴大理苍山,少则几人,多则十数人,为的就是品尝、回味一下在台湾近乎消失的那一杯茶香。据说,台湾来客不仅对大浪坝的高山有机茶赞叹不已,对山上的鲜肉、火腿、柴鸡、野鸭,有机蔬菜,乃至主人准备自己吃的萝卜干都要买走。一位老茶客说:“大浪坝的茶不要说喝一杯,就是加工车间飘出的那一阵阵香气,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今年,大浪坝的茶叶收成不错,销售情况也不错。但林氏兄弟说,他们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他们在大浪坝的播种肯定有更多的收获。 (原题《大浪坝“老茶”的味道》)凤鼎红茶叶茶叶有什么用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