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话人生路

2021-03-01 12:35:57热度:98°C

中国茶网资讯:人生的道路崎岖而又漫长,但沿途旖旎的风光并不多,关键是你是否能发现,会欣赏,能领悟其中的奥秘与精深,把自己融进转瞬即逝的佳景之中;从而获得知识的凝聚,胸襟的扩展,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升华,人生的砥砺,精神的享受……因为人生是一张单程的车票,绝不会回到生命的原点,绝不可复制含蓄美好的瞬间。张明春就是一位在道上能捕捉精彩的茶人。

—记者手记

前不久听北京的一位茶界朋友说起张明春在茶文化研究方面很有些推陈出新、见解独到的建树,于是记者来到了昆明关上与国际会展中心毗邻的昆明宝海路13号宝海豪园兰轩普洱府昆明葳盛茶业有限公司、云南葳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南爱随茶香茶业有限公司总部采访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普洱茶协会会长助理、副秘书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葳盛茶业旗下三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张明春。这位从事茶业15年的制茶工程师、茶艺师、评茶师高级讲师,是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张明春为人淡雅、质朴、温良、低调、宽厚,儒而不扬,智而不显,聪而不妄,是典型的求真务实、高标做事、低调处世的爱茶人,他在茶品和茶文化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发表著述130余万字,在茶界享有盛名和美誉度。他阐述的“茶道人生,人生融茶”的观点,既有人生哲理,又是自然科学,更是现实生活中茶人追求茶文化、以茶文化砥砺人生的立论与践行的真实写照。记者就“茶道沧桑、茶艺春秋、文润佳茗、爱随茶香、茶弥人生”这五个方面的话题,请他谈谈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他思索了片刻,微笑着逐一聊开了。

茶道沧桑

茶,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茶起源于远古,发于神农,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兴于唐宋,继于元朝,盛于明清,臻于现代。茶道,即茶的道路、方向、理念及技艺等。

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只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茶道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于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和、静、德、怡、真的清和、俭约、谦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纲领,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体。宋代茶道追求借茶励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风度。明代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清代追求简洁、明快,水、具、茶俱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联络感情,静心怡神,冶性修德,学习礼法,是怡情雅志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源于华夏,中华儿女在唐代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很流行的一种社交活动是“茶宴”。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位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唐人孺子可得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世界的陶冶、净化与享受。茶道的精髓是文化,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茶道文化的内涵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茶道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个文化领域。茶道文化又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理性思维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之为茶道。简言之,即品饮者对茶的感悟称为茶道。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正范畴,需要实修实证,不仅要在“理”上认识,还要在“事”上修正,茶道文化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吴觉农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为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他把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的过程,引导人们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他的茶道理伦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则比较随意,他认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熊仓功夫从历史学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认为:“茶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每个爱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对茶道自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茶道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一为中和之道;二为自然之性;三为清雅之美;四为明伦之礼。所谓茶道,即关于茶的精神、理念、技艺、方向、道路、感悟与认可。简言之,即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饮茶是一种身体的需要和精神的享受。通过饮茶使人获得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与愉悦,从而达到个人情操的陶冶与品行的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谦、美、和、敬之真谛与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境由心生”。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就能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正好比是:“月映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璧”;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江清月明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印象各异。爱茶者,由于各人阅历不同,心境不同,修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茶道的感悟亦各有千秋。茶道就文化内涵而言,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历代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继承、创新、发展和推动。茶道在社会发展与实践中,不断地在丰富着其自身的内涵,延伸着自身的领域,历练着自己的生命,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人提供着精神食粮。

茶,性通金木水火土,情结东西南北中。“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享受着大自然的绿色;繁体“叶”字拆开来就是人世间最好的草木,它益于身心,利于养生。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茶道即业道与人道;他们彼此联系,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茶艺春秋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而茶道是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重要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内涵小于茶道,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与茶道相辅相成,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茶艺一词的由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联姻。宋代,“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我国。茶艺定型和完备是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作了系统的阐述。随后到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明代对茶艺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从清代流传至今,风格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茶艺是指饮茶和泡茶的技艺,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范畴;二是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三是茶艺包括泡茶的饮茶艺术。我国茶艺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品茗。以饮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营业性的茶艺。如茶馆、茶楼茶艺;三是表演性茶艺。通过表演,怡悦情操。

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茶艺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以茶事功能分:有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主要包括个人品茗和奉茶待客;经营型茶艺主要指在茶馆、茶艺馆、茶叶店、餐饮店及其他经营场所为消费者服务的茶艺。表演型茶艺分为技艺型和艺术型茶艺。

茶叶种类分:一般按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细分,如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以及再加工茶类的茶艺,花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等。

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法、盖碗杯和玻璃杯茶艺。

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饮茶法等。

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等。

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群茶艺,如少儿茶艺、伤残人茶艺等。

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等。

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盖碗茶、西湖龙井茶、修水礼宾茶等。

以时期来分:分古代茶艺与当代茶艺。古代茶艺又根据历史时期分为唐代茶艺、宋代茶艺、明代茶艺、清代茶艺等。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叶包做法水上漂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