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道> 正文

日本茶道漫谈之——刻意与自然

2021-02-06 12:45:00热度:137°C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名门牧野伯爵的孙子赴英国伊顿公学留学。老师请他介绍自家府邸的情况,少年就当众朗读了一篇作文,其中写到“我家有一片美丽的花园庭院,保持着自然荒芜的样子。我爷爷非常珍爱这片祖传的庭院,安排了三个园丁每天打理它……”。当时,英<?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老师就糊涂了——既然是自然荒芜的庭院,为何要安排三个园丁每天打理呢?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十几岁的少年可以说明白的。其实,牧野家的庭院就是日本园林艺术中独特的荒芜庭院——刻意追求自然荒芜的审美趣味。这种造园艺术创自有“日本宋徽宗”之称的足利义政将军,而这位将军也是道先驱能阿弥、村田珠光的保护人。

一方面追求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又极其刻意,仪式化、程式化的倾向明显。这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艺能界较为晚出的茶道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矛盾的统一,体现在茶道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草庵茶室的设计方面。

日本茶道界有“不饮夜茶”的说法——当然不是说晚上不可以喝茶,而是日落之后不举行正式茶会。这是因为茶会中是不使用任何人工照明的,纯靠自然光源。人工照明会破坏茶汤、茶器的自然色泽,不利于赏鉴。这种惯例就是为了在茶会中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原貌。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茶人在设计草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采光的需要。点光源、主光源与辅助光源的配置是非常复杂的,从采光的角度到光影的对比效果,无不反复试验。

再有,草案的内部装潢看似简单,区区十几平米,寥寥几件器具。细细研究却是大有文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草庵里没有一处是对称的。哪怕是悬挂挂轴、供奉插花的壁龛,两边的立柱都是一曲一直的,而且还是用不同的木料制成的。之所以这样刻意设计,就是为了避免在狭小的空间里出现重复单调的感觉。看似农家草房的茶室草庵其实是反复酝酿调整的产物,往往要耗费茶人数年数十年的精力。

除了营造环境,整个茶道活动的流程中也处处体现着刻意与自然的矛盾统一。要用文字叙述整个茶会流程中的仪轨礼法,那是非常繁琐的。这一点也是日本茶道饱受外人批评的主要原因。但是,观察整个茶会的流程,就会发现并没有几句对话,也没有什么流于痕迹的环节步骤。以观赏添碳为例,茶人要给炉具加碳,主宾(与会客人中地位最高或茶道修养最好的一位被称之为主宾)率先上前,其余宾客依次前移。宾主互相致意后,茶人开始向炉中添加碳条,细心堆彻整齐。接近尾声时,末席的客人率先退回原位,然后客人们依次归位。主宾最后。整个过程历时不过十几分钟,看起来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每个动作都有很精确的要求。主宾何时前移,宾客之间不能遮挡视线,末席的客人何时后退,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否则在窄小的茶室里拥挤推搡就破坏了氛围,甚至

难以为继。茶会中的礼法大都如此,要求很精确,但是都含有操作的必要性与相应的内在涵义。所谓高度程式化并不是想象中的繁文缛节,也没有多余的动作与废话,对礼法仪轨的刻意追求是要在进退行止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一次成功的茶会就是要有自然流畅、行云流水的感觉才能达到宾主融洽、一期一会的效果。

可以这样总结日本茶道中的刻意与自然的统一—自然之美是茶道活动追求的审美效果,程式化的刻意追求是达到审美需要的方法途径。当然,明治维新以后,茶道活动一度失去了传统的贵族武士阶层的支持。在商业化、平民化的过程中,茶人的素养与宾客的水准都有明显的下降。对刻意与自然、礼法与审美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不明白礼法仪轨的本来用意,徒具形式地照本宣科使得茶道活动的审美价值被忽视,也妨碍了日本茶道的发展。

最后引用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一个小故事:某年秋天,利休吩咐长子道安为茶会准备庭院。道安认真地打扫干净后,利休前来检查,对道安说:“没有准备好。”道安又打扫了一遍,可是仍然通不过利休的检查。如此再三后,道安终于忍不住问父亲——究竟哪里没有准备好?利休走到小径旁的枫树边,轻轻摇动树干,洒下了一地红色的枫叶,然后说:“这样就好了。”刻意耶?自然耶?

茶叶品名茶之道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