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我的普洱茶是真的

2020-12-23 12:22:54热度:128°C

  2005年的一天,郑炳基的茶叶店里突然来了两位西装革履的客人,闷不吭声地在店里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圈,操着一口浓浓的港台腔说:“买茶叶,15吨!”听完这一声吆喝,所有的店员都停下了自己手中的活。

  “15吨在当时来说,等同于公司一个月的销售额。”销售部经理解释道。

  听说来了个大主顾,老板郑炳基赶忙迎了出来:“我问他们要多少,他们说要十五吨、几十吨都可以,至于价格就按我们的出厂价,而且还不用包装,马上开车拉走。”

  员工们一听喜上眉梢,不还价,不用包装,几十吨的包装费就能省下不少钱,没想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他们给碰上了。一边赶忙将大主顾迎接到茶艺室,泡上最好的茶叶,一边所有的员工都高高兴兴地去仓库搬货。正搬得起劲时,老板郑炳基突然传出话来,叫他们别搬了。

  老板的决定让所有的员工一头雾水。“他们买的是七级的散茶,我觉得这里边肯定有问题。”郑炳基如实地道出了他的疑惑。

  原来,普洱茶一般分为十二等级,从特级茶到十二级茶,茶叶的级别越低,品质也越差。一般的顾客品茶,只选择五级以上的茶叶,很少有人选择低品质的茶叶。现在有人却要购买这么多吨的七级茶,这不得不引起郑炳基的怀疑。

  接下来的对话,更让郑炳基认定了这两个客商心怀鬼胎,“我问他们准备怎么做,他们说只买我们的散茶,不要我们的招牌,也不要我们加工。我当时就反应过来,他们要拿去做假。因为七级做假比别的级别容易,先压成饼,压完以后重新再加工,加工后实际上有点腐烂,但是很成形成条,比较好蒙人。”

  郑炳基凭着七级茶叶,不包装两点断定对方想造假。如果时光倒回到几年前,郑炳基不敢这么肯定,当年为了摸清造假的门道,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开车上山手哆嗦

  2004年10月,香港长泰集团董事长郑炳基在昆明度假时,无意中听朋友提起云南普洱茶厂正在改制的消息。从未做过茶叶生意的郑炳基联想起正在席卷香港、台湾市场的普洱茶热,马上驱车赶到了云南普洱县,当天就签下了收购协议书。13天后,在还没有看到茶叶基地样子的情况下,他断然以2100万的价格正式签订了收购合同,朋友们都觉得郑炳基的做法太过莽撞,可当他兴冲冲地邀请大家一块去参观茶叶基地时,朋友们不忍拂他的好意,还是全部前往。

  “一看,我傻眼了。大部分的茶园都已经撂荒,茶农跑了大半,虽叫集团公司,可工人只剩下19个,6个茶叶基地也相隔甚远,开车上山一路上我的手都哆嗦。”郑炳基边说边比划开车时双手发抖的动作。

  朋友徐老板这回也算是长了见识:“云南所有的穷困县我都去过,但是像这样的基地公路我还是头一次走,弯弯扭扭的,非常危险。”

  普洱乡的生活环境很差,晚上睡觉会听到虫子叫、猫叫、狗叫、鸡叫,然后整个环境与沿海地区的繁华发达有着天壤之别,“虽然跟我想像中的差别很大,但我的思路很清晰,我一直看好普洱茶这个行业,这个市场。”郑炳基信心十足地说。

  郑炳基之所以花这么大价钱去收购,其实不仅看中了普洱茶这个行业,还看重的是六个茶叶基地之一的版山是当年的皇家贡茶园,这里遍地都是古茶树,和古茶树一起交错生长的是恐龙时代的植物桫椤树,是现存最古老的植物标本。收购茶场后郑炳基还跟随当地的哈尼族人民一起去祭拜了茶王。

  虽然吃穿住用行和自己以前的生活都天差地别,可是郑炳基还是坚持了下来,招茶农,聘技术工人,修路,养猪,建沼气池,整理茶园,干得不亦乐乎。茶山大都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顶,山路危险,交通不便,很难买到新鲜的菜吃,郑炳基却懂得苦中作乐,给自己枯燥的生活找一些乐趣,“我们山里养了很多鸡,我体力好,有时候追着鸡满山跑,从这头冲到那头,但总是抓不着。别人看着都说挺滑稽的。”说到这些趣事,郑炳基“嘿嘿”直乐。

  光阴在郑炳基付出的辛勤汗水和收获的喜人成绩中飞速交替。一年后,郑炳基迫不及待地带着凝聚自己无数心血的普洱茶冲向了市场……

  假茶叶令好茶叶滞销

  郑炳基迫不及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茶叶非常有信心:“我很看好我的产品,质量绝对有保证,因为茶秧基地是自己的,我去之前抱着很大的希望。”

  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茶叶,郑炳基意气风发地去了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可是跑了整整两天却发现根本没有人要他的货。

  “有人说我的茶叶太新,牌子都不认识。我承诺说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便宜,人家还是不认同。我说要不寄给你卖吧,人家直接回绝我,别说寄给我卖,就是送给我我都不要。”偌大一个京城没有一个人要郑炳基的茶叶,不服输的郑炳基又带着他的茶叶去了深圳、广州、东莞,订货的人寥寥无几。

  面对这种状况,郑炳基心情很难受:“我觉得我们的茶叶质量、品质都那么好、价格又那么便宜,可为什么没有人要?”百思不得其解的郑炳基带着两个推销员,冒充买茶叶的顾客,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普洱茶专卖店。悄悄地一打探,他发现市场到处都在炒作老茶饼,销售新茶的商家几乎没有。

  摸底的结果让郑炳基的心顿时凉了半截,自己接收企业才一年,哪里来的老茶去销售?带着一肚子的委屈,郑炳基找到了当地的一个茶叶专那些茶叶属于清茶家,咨询出路。

  “专家告诉我,据官方统计,普洱茶的年产量大约在八万到十一万吨之间。但广东某些地方,普洱茶的年销售量竟然有二十多万吨,显然很多茶叶是造假的茶叶。”造假?茶叶也能造假?听完专家的分析,郑炳基的大脑一片空白。

  之后,郑炳基又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对普洱茶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普洱茶有一个基本的特质,是一种大叶种茶,比一般的小叶种茶叶大,生产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仿冒。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跟水泥钢筋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郑炳基怎么也没想到茶叶竟有这么大的学问,还有真假之分。为了证明这个事实,郑炳基又一次回到茶叶市场购买了很多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