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普洱茶的收敛性到底为何?

2020-12-17 10:18:40热度:133°C

  简单理解,收敛性:茶汤的「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至消退的过程。那么苦涩的转化就是普洱茶的“收敛性”吗?在很多的关于收敛性的说法中,到底那个才是最接近“收敛性”的呢?收敛性到底描述的是茶叶的什么特质呢?

  茶汤入口很苦(涩),之后口腔里依旧是苦涩味,这种茶叶就是苦涩到底的茶。同时苦涩也指茶叶的刺激性。茶汤入口感觉苦和涩,而后苦有回甘、有喉韵,这种被感知直至消退的过程就是收敛性。一杯茶汤入口时,苦(涩)味会迅速被口腔内的味觉等感知器官所感知到,这种感觉在口腔中持续的长短,即是收敛性的好坏。

  收敛性较强的茶:茶汤入口,苦(涩)味即被口腔感觉到,随即又迅速消退,回甘迅速;

  收敛性较弱的茶:茶汤入口,苦(涩)味即被口腔感觉到,但是后续苦涩味消退缓慢或者一直都存在于口腔内;

  收敛性一词,有收缩、内敛、含蓄的解释。收敛性跟茶叶内所含的茶单宁有关系,药剂“收敛剂”其主要成分就是单宁马蹄和茶叶,或许茶叶的收敛性一次正是来源于此。

  对于普洱茶品质的描述,通常大家所描述的都是好的方面,比如说某款茶,香气特别好、口感不错、回甘很好。谈及收敛性,大家更多的是指普洱茶的刺激性,如果简单的将刺激性与收敛性划等号,那么我实在无法理解“收敛性”是对茶叶好或者是坏的评价。苦涩本为普洱茶的刺激性,如果等同于收敛性那么苦涩重的普洱茶是好茶吗?还是不好的呢?问题或许并不简单。

  如果只是简单的描述一些感官体验,直接用苦、涩、甜、等各种指标完全可行,为什么还要脱裤子放屁的搞出一个收敛性呢?

  我们先看一下关于收敛性的相关国家标准:

  中国国家(GB)茶叶标准

  《GB10221.2-88感官分析术语与感官有关的术语》中对收敛的说法如下:收敛效应(convergenceeffect)—降低了对两个同时的或连续的刺激的差别的反应。与对比效应相反。

  《GB10221.3-88感官分析术语与感官特性有关的术语》中对苦,涩的定义如下:苦味的(bitter)—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涩味的(astringent)—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看到这里,应该有人明白了,“收敛性”并不是苦涩的代名词,而是指一种复合且有反差的品饮体感。收敛性表面上看是一种对感官的描述或评价,其内在或许更多的是品饮者体感变化带来的内心感受。

  嗅觉器官可以让我们知道不同产地的普洱茶之间有不同的香味,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也会有不同的香味类型,而味觉器官则让我们能准确的分辨普洱茶的酸、涩、苦、甜,正式因为这些因素,品饮者在体感上才能达到了一种认知共性—好茶的共性。

  收敛性正是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而这些“因素”已经不是简单的苦涩概念。如果能对这些因素有个明确的认识,认识“收敛性”,认识“好茶”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说来说去,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的喝茶在转。喝茶理应追求好的感觉,首先是感官的方面,然后是心灵的方面,这是最符合国人饮茶追求的。好的口感、香气、回甘、生津、滋味,共性统一的普洱茶能让品饮者达到体感的享受,甚至是身心的愉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