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茶 > 红茶知识> 正文

信阳毛尖的特点传记介绍

2021-03-19 14:10:36热度:224°C

“身段苗条佩玉绢,未涂脂粉香自来;茶山远处心迫切,信阳别时更依恋。”于是,好茶的男女老少,老是要对信阳毛尖问个毕竟。


一问茶名何来?答曰:“茶叶条索细秀锋尖,白毫满披,故称“毛尖”。由于产地在信阳,而得名“信阳毛尖”。


二问茶条形态为何圆直?答曰:信阳毛尖的制作技术有两大特点,一是用“生锅”高温(140—160℃)杀青,以细软竹枝扎成的茶把,在锅中反复挑抖,鲜叶下绵开始初揉,抖散相结合。初步成圆条后,有四、五成干(含水量55%左右)即转入“熟锅”,仍用茶把复揉做条。地是在“熟锅”(锅温80—90℃)后半段理条中,以手反复抓条、甩条,茶条在斜锅中反复滚落,于是成圆直光润。茶条定型后,有七、八成干(含水量33—35%左右)就清扫出锅。前后经由三次烘焙(烘温90o-80o-60℃),尺度含水量达6%,及时用冰铁大茶桶密封保留。就这样,经由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等精工制作,而成为别具一格的信阳毛尖。依质分等级:特级、一至五级,每级分2—3个等。获国优后增加特优、珍品两个品名。


三问信阳毛尖特殊工艺何时、何人所创?答曰:信阳茶叶,唐代属团茶,饼状,称“大馍茶”。宋以来,逐渐改进为散茶,又进一步分粗茶、细茶。到了清代,信阳毛尖独具风格。信阳人在西南山先后创办元贞、车云、裕申、广益、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扩种新茶园,到安徽六安及杭州西湖一带名茶产区经进茶种,同时请来当地茶师,把六安的竹把炒茶和龙井的手工理条手法融合使用,工艺和茶叶质量又有所改进进步。二十年代初,车云山北吴家店有个叫吴彦远的,他到车云山茶社当雇工炒茶,他经多次的抓起、撒开,茶条在锅壁滚落,意外埠发现茶条较快的形成圆直外形,便有意识的反复多次抓起、撒开、滚落,果然茶条很快变圆直且有光泽。茶工们异口同赞,此法真炒。而后,吴彦远又出新招,改小把为大把炒“熟锅”。原来是双手各握一个小茶把炒茶,两个胳膊同时劳累难忍。他就试用双手共握一个大茶把炒茶,着力有主有副,可以互相变换间歇,减轻了劳累,茶叶条形也好,便开创了大把炒“熟锅”的先例。此后,信阳毛尖的独特工艺,逐步在西南山传开,并在实践中又不断改变进步,不断改进,致使信阳毛尖这朵鲜花,经久不衰。


茶叶专家们在评审中下了这样的评语:“信阳毛尖,形状条索细圆挺拔,满毫匀齐,光彩翠绿。内质香气高爽,滋味甘醇,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古今中外,誉为贵重名茶”。


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唐代,全国茶叶出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北宋时节苏东徐琼茶叶茶叶品牌产品介绍演讲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1915年,车云山生产的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万花争妍中是佼佼者,戴上了一等金质奖章的桂冠,驰誉国内外。


1959年,茶叶界专家要在世界茶树的故乡里,评比出自己有影响的名茶。结果,信阳毛尖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6月,国家在江西南昌举行国优食物评比会,信阳毛尖获得了国家银质奖。


1986年,贸易部评比的全国42个名茶中有信阳毛尖。


1988年,中国首届食物展览会上,信阳毛尖领了金奖。同时在中国优质保健食物展览会中,也捧到了金鹤杯。


到1990年更是不平常,这年6月在广州举行的国优名茶复评中,信阳毛尖竟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荣登国家金奖宝殿。


接着,1991年4月,在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信阳毛尖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信阳毛尖品质高雅,与严格的“及时、分批、按尺度采摘”的要求紧密相关。信阳属北方茶区,春茶在清明节后四月中旬开采。谷雨前少量采制的“跑山茶”、“雨前毛尖”为上品。深山区多在四月下旬才大量投采。特级毛尖采半展的1芽1叶(500克干茶含芽6万多个)一级、二级毛尖采初展的1芽2叶,(500克干茶含芽3—4万个),三级以下也是采1芽2叶和对夹叶,叶质稍大。


信阳毛尖主要产地在信阳县西部董家河、浉河港、吴家店乡的深山区,以及南部东双河、柳林、李家寨、谭家河、十三里桥、平桥镇等乡镇的浅山区和部门高山区。


浉河上游还有那著名遐迩的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集云山、云雾山、震雷山、双碑寨等,都是生产优质毛尖的名山。

相关文章